Mensa dopo catastrofe naturale普世博愛運動透過參與社會性事務,具體地在各地方與不同環境中實現其神恩的普世性。

其實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40年代,盧嘉勒和她初期的同伴致力治癒戰爭爲人們帶來的身心與道德各方面的創傷,她們又為窮人分發物資;重組破裂的家庭;接納社會中『最弱小的』和邊緣人士,聆聽他們,與他們分擔苦痛。

1962年,盧嘉勒這樣解釋:「……另一方面,福音指出誰要跟隨耶穌,必須放棄所擁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這是跟隨耶穌必須的第一步。」在普世博愛運動初期核心成員中革新的種子已開始萌芽,激發她們愛天主的熱切願望並表現在對近人具體的愛上

事實上,運動伊始之際,盧嘉勒最初獲得的靈修靈感之一就是明白天主是愛。「唯獨用愛才能回應愛,我們愛天主,以回應祂對我們的愛,並馬上具體表現在對近人的愛。於是,任何與我們在生命道路上相遇的人,都成為我們關心、愛護、照顧的對象。」以上是盧嘉勒在1979年回憶那份獨特的經驗而寫的。

Digital Bridge: Roma - Fontem戰爭緊張的年頭,那些初期的女核心成員不惜一切,從城市的一邊趕到另一邊,去援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時隔多年,往事仍歷歷在目:「窮人與核心成員一個挨著一個,圍繞餐桌而坐。」

由於戰爭的蹂躪,起初這些女青年尤其專注去照顧最窮困的人,她們確信在那些蒼白乏力和汙穢骯髒的人的背後隱藏著耶穌的容貌。小團體日漸成長,來自周邊的幫助也相應增多,去援助任何受苦的人。這樣的行動持續好幾個月。

透過這個微小而意義重大的社會革新,很自然,稍後我們明白到不僅需要關心窮人,更要關注到整個人類的需要。「當中有人需要溫飽、止渴、衣物,但亦有人需要教育,建議,扶持,或需要我們的祈禱。」於是,我們開始察覺到我們的合一神恩所擁有的無比力量,能夠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Igino Giordani e Chiara Lubich這種生活兼備行動與默觀,從一開始已吸引著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其中一位就是左丹尼(Giordani)。他既是記者、國會議會兼作家,他被視為普世博愛運動的共同創辦人。

左丹尼率先意識到合一神恩在社會的不同範疇上將要帶來的影響。由於左丹尼的貢獻,繼他之後,目前已有數以千計的人察覺到可以在人類生活的每個層面具體落實福音的精神,他們與一切在各種範疇裏的人並肩生活,在家中、醫院、學校、辦公室、工廠、社團、志願工作;還有公寓樓房、大街小巷;甚至政治、經濟、電影,藝術等領域上。

無論在任何環境裏都採用同一的策略,就是落實一個以手足情誼為宗旨也是行動方式的計畫;這既是實踐,也是必須每次作爲行動依據的精神原則,好能匯聚和運用每個人的專業知識與才幹,形成互相交流的一個網絡,使大眾受益。

由此誕生一個團體,即『天主的子民』,因著天主的緣故,他們深入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中,並能夠承擔起每個環境和每個城市與地區的創傷與危機。

另外,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人與人之間對談的機會,因爲大家相信彼此的差異可以是一份寶貴的貢獻,有助於和諧地組合各方的利益,從而找到新的、具體的、有時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解決途徑。

生活見證

來自烏干達的消息:重建國家

來自烏干達的消息:重建國家

按福音精神的社會生活來培育的團體,懂得開放自己去回應許多同胞的需要。以下是烏干達古魯(Gulu)和伊班達(Ibanda)兩個城市的團體的分享。

[全部資料]

文章

與流落街頭的孩子們在一起

與流落街頭的孩子們在一起

普世博愛運動團體在墨西哥城外的郊區極度貧困的中服務,與那些身處販賣毒品和人口的環境中的孩子們分享福音。以下是尼古拉·尼科萊蒂(Nicola Nicoletti)在梵蒂岡「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上發表的文章。

[全部資料]

跨越無形的圍牆

跨越無形的圍牆

20年前,達成稱為「貝爾法斯特“聖週五”協定」的和平協議,但我們到達貝爾法斯特,仍然發現有分裂,人們卻盡力走上和平的歷程。

[全部資料]

歡迎來到邊境

歡迎來到邊境

文蒂米利亞市(Ventimiglia)是義大利著名的西大門,位於義大利和法國的接壤處,最近目睹成千上萬移民穿越了地中海進入歐洲。以下是普世博愛運動當地團體寶拉(Paola)講述的情況。

[全部資料]
«...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