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世博愛運動中心
  • 福音小城
  • 社會性的工作
  • Local community
  • Mariapolis Center

1990年東德西德統一後直到今天,人口已增至八千一百萬,也是歐盟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國家,更是歐盟(Unione Europea)的砥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國營總產量的對比下,德國的經濟算是世界其中一個強國,發展出一種較穩定的民主政體。

由於過去納粹黨獨裁的統治與40年來東西分裂的慘況,更突出德意志民族強悍的民風。此外,德國也是教會改革派崛起的國家之一,所以新教在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之間處於尖銳的位置,強烈感到教會的分裂,但卻正由於差異,更顯出各自豐盛的一面,令基督化生活的見證更覺鮮明。

超過三萬名德國的基督教徒自稱為普世博愛運動(Movimento dei focolari)的朋友。約五千位包括成年人、青年與兒童,定期參加家庭、青年的不同組別;或參與有個別主題與興趣的聚會。普世博愛運動與德國首次的接觸要追溯到1955年。不久,立陶宛天主教會的主教奧圖·史普貝克蒙席(Mons. Otto Spülbeck)和柏林的阿爾弗·賓舒樞機(il cardinal Alfred Bengsch)要求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女士派遣一些核心成員到東德去。由於東歐缺乏醫生,便給外籍的醫務人員開放門戶,於是普世博愛運動成員中既有德國又有義大利籍的的八位醫生到達柏林和立陶宛,當中也有盧嘉勒初期的一位同伴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她與盧嘉勒在特倫托開始普世博愛運動。

從此,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傳遍其他的東歐國家,尤其是波蘭和匈牙利。

既然教會的改革派源自德國,為普世博愛運動而言,大公合一對談(il dialogo ecumenico)是首要的工作。

從一開始,德國普世博愛運動的特色就是與福音派的基督徒接觸達密史塔提(Darmstadt)瑪利亞手足情誼的修女會(le fraternità, le suore di Maria)。1960年代,他們與隸屬於不同教會的人物舉行無數的聚會。從那一刻直到目前,不同教派的基督徒都在德國普世博愛運動的不同組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於是,他們從中找到啟迪生活的方式,並積極倡導與加強基督徒的合一。

不同基督教派的信友所建立的交往便開始發展成相同與積極的共融歷程。其中一個就是位於奧斯堡(Augsburg)奧瑪玲所建立的基督徒合一生活中心(Centro di Vita Ecumenica di Ottmaring)。中心的創始人和領導都是共同生活弟兄會(Fraternità di vita comune)的成員和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這個合一的中心約有120位定居居民,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維繫致力生活。

歐洲的青年把握夏日時機,在福音小城生活一段時間。從1999年開始奧瑪玲的大公合一的經驗至目前『共建歐洲』的行動,已連結起逾300個基督教福音派的團體、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許多其他的教會。

另外,其他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又設於蘇靈根(Solingen)和茲沃州(Zwochau)。

此外,隸屬於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也致力與其他宗教信徒(dialogo con credenti di altre religioni)和沒有特定信仰人士(con persone senza una fede religiosa)進行交談,實現這種共同平臺的對談,大家合力謀求和平、公義和參與社會性的舉措。

在普世博愛運動的經歷中,盧嘉勒身邊總會出現某些人物,給整個普世博愛運動的發展帶來重要的貢獻,其中一位就是德國主教韓民立(vescovo tedesco Klaus Hemmerle1929-1994)。

他大力推動普世博愛運動合一神恩在神學上的發展,使之誕生,並茁壯成長。他定期參與『天父學院』(Scuola Abba)跨學科研究的聚會。此外,他又開始一種大公合一靈修的歷程,與來自全球不同國籍與教派的主教一起在合一靈修中獲得啟迪。

在韓民立主教去世十周年紀念的場合上,德國普世博愛運動成立一個獎項,每兩年頒發給傑出的人物,在阿奎斯根納(Aquisgrana)主教韓民立的精神推動下,成為『橋樑的建造者』,致力在教會之間、宗教之間和不同信念人士之間展開對談。其中一位得獎者是東正教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il Patriarca Bartolomeo I)。

www.fokolar-bewegung.de

照片欄目

«...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