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經濟』誕生的經過

 
1991年5月,盧嘉勒到訪巴西,發現當地正處於嚴重經濟衰退,而年度的通貨膨脹指數高達百分之五百。盧嘉勒到達聖保羅市後,明白到由於社會不平等的影響而導致這個現象,這份衝擊促使她尋找可行的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聖保羅市阿安斯樞機(當時在任的總主教)稱這個圍繞着高樓林立的城市周邊的貧民地帶為『刺冠』,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問題,也是我們地球上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我們可以解決的能力微乎其微,但既然我們相信我們是天主的子女,祂會悉心去解決。為天主一切都可能,我們必須祈求並要充滿希望。

1900年代,聖保羅市只是一個細小的村莊,現在已經不是一片叢林,卻是由高樓大廈構成的建築森林。總之,某些人操縱資金卻去剝削其他人。

然而,為什麼有權能的人不去針對解決巴西巨大的問題?因為缺乏對弟兄的愛,由自我主義來統禦,計較利益得失。

我們應當成長起來,直到一切合乎正道地運轉起來。我認為是有希望的,我更要說,是肯定的。」

1991年5月29日,650位企業家、勞動者、青年相聚在巴西『珍妮達』的福音小城,盧嘉勒發起一個在那段日子萌生的意念。

盧嘉勒指出:「我們應當在這裡成立工業區,不同的公司等,透過基督徒團體同樣的目標,自由地分享所得的利潤,首先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總之,目的是不再有窮人。然後又將利潤用作發展公司和福音小城的架構,用於培養新人類。缺乏新人類難以建立新社會!有必要盡可能讓更多人成為股東,儘管只是最低的股份配額。同樣青年們也可作出微小的行動,他们可以筹集一份股份配額加入公司,集腋成裘建立這個工業城。在巴西這個受到貧富懸殊鞭撻的國家,建設這樣的一個小城,將可以帶來治愈創傷的希望,並成爲引路的明燈。」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