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之行:六個國家,同樣的革新!

 
4月5日至8日,逾千位來自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爾、巴拿馬、秘魯和委內瑞拉的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齊集在哥倫比亞波哥大的一座體育館分享已落實福音的生活見證。

厄瓜多爾(Ecuador)基多(Quito)的經濟系學生大衛(David)的家人開了一個家族公司,分配各人不同工作,而他是負責經營的部份。他們在另一個城市投得一個意想不到的供應商的生意。可惜與機構主管見面的第一次就要求行賄。大衛的母親拒絕,於是困難便接踵而來。例如他們經常要到外地出差;有無數的要求;要小心翼翼去驗證等。同時要增加成本務求提高生產與服務的素質,希望一切順利。他們問天主願意他們在這個城市有什麼的計畫?他們意識到在當地立足會遇上種種的問題,例如要保證其中一個孩子的學費。然而,他們公司的銷售量遞增,又普遍能考慮到要遵守的規矩和原則。他們的公司亦參加共融經濟(Economia di Comunione)的計畫,而且幾個月後,大衛就畢業了。

另外,其他的生活見證都可以看到這些溫良與勇毅的人恪守紮根福音的原則。聖週五那天,來自哥倫比亞(Colombia)、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厄瓜多爾(Ecuador)、巴拿馬(Panama)秘魯(Perù)和委內瑞拉的普世博愛運動團體的代表相聚在波哥大體育館。同時,教廷促進福音新傳委員會的秘書瑞茲蒙席(Mons. Ruiz)和教廷大使卡瓦利蒙席(mons. Cavalli)都有出席和發言,提出重要的價值觀。三天的聚會都是圍繞著『落實的聖言令我們合一』的主題,又分享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下成為一份參照,往往刻劃著分裂、暴力、貪污與不道德的印記。

在污染了的汪洋中的一滴水似乎是一無是處。然而,令人驚訝不已的是獲得合一靈修(spiritualità dell’unità)的滋養,正如盧嘉勒(Chiara Lubich)在一個錄影上所指出的:「從運動初期開始落實生活聖言(la Parola)是我們生活的核心。成聖的道路適合人人。聖母瑪利亞(Maria)是我們的模範,因為她以無與倫比的方式實踐出來。」巴拿馬籍(Cristopher, del Panama)17歲的基多福·阿瑪亞(Christopher Amaya)因被劫胸口受重傷不治,但他短暫生命的背後卻留下一道亮光,吸引著許多同齡的青年跟隨他的芳表。

他們向方樂德(Giancarlo Faletti)提出一連串迫切的問題。協同會長指出有必要保存互愛與合一的愛火,並使之蔓延到各個生活的層面。他勸勉大家勇於接受今天社會複雜的挑戰,尤其是在美洲這些地區。另外,他又提議大家一起從福音中吸取營養,做好準備,並瞭解現代問題的癥結,從而為自己的行為與文化找到合理的答案。隨後,如慣常一樣,他們透過錄影的直接連線與身在危地馬拉的會長傅瑪利展開引人入勝的對談。然而,之前六個國家的代表在臺上給在場的成員表演自己民族的傳統藝術,既有反思又有餘興節目,五花八門的旋律、舞蹈、民族服飾。

在大螢幕上出現傅瑪利(Maria Voce )的影像時,全場站起來鼓掌,仿如她進場一樣。7歲的莎莉克(Sharik)問傅瑪利:「為什麼我們要聽從耶穌,而不是聖母瑪利亞。會長回答說:聖母瑪利亞希望我們聽從耶穌,正如她在加納婚宴上。這是聖母的心願。於是我們聽從耶穌,就聽從了聖母瑪利亞。」這是九個問題中的首個,但高潮是一個具膽色的問題:「從你所認識的美洲中,你認為合一神恩給我們民族帶來什麼影響?」

傅瑪利坦然地說:「我探訪過北美洲的民族:新興、強悍、熱愛自由,總是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和敢於面對新的挑戰。至於中美洲,我正發現在西班牙到達之前,他們已有豐富、悠久和多樣的傳統。這些民族世世代代同居共處,有著根深蒂固的淵源。」她又說在;「不光是需要解決貧富懸殊的經濟問題,我覺得中美洲的民族可以和諧共處是由於他們彼此互依互存的根源,有自己的文化與歷史,他們可以向世界證明和睦相處的可行的,並能克服過往的一切。」最後,傅瑪利祝願說:「要在這道路上前行,我對你們每一位充滿信心。耶穌在我們中間會幫助我們逐步往前走。」

總之,過復活瞻禮是反思與慶祝的日子。恰恰在那天早上,左丹尼中心(Centro Igino Giordani)的所長阿伯圖·羅裴斯提(Alberto Lo Presti)跟他們談到左丹尼(Giordani)的事蹟。他既是政客又是編輯,亦是現代社會的先鋒,更是普世博愛運動的共同創辦人。左丹尼是首先把盧嘉勒嶄新的光照套用在文化、公民與社會的層面,同時更有能力化默觀為行動;匯聚『此時此地』,在這幾天給美洲的國家提出建議與承諾。

方樂德在總括三天聚會時,以西班牙語為這次難忘的共融經歷而感恩,他說:「復活的主給我們帶來聖神,而你們令我可以進入你們各個國家的生活中。我們懷著熾熱的心火,如同厄瑪烏的門徒一樣,向所有人進發,點燃起每個人的心靈。復活節快樂!」

保祿·羅理格(Paolo Lòriga)供稿

照片欄目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