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大黎加:文化的差異

 
哥斯大黎加的一位講師推廣一套名為『文化的差異』的教學方法,成績斐然!

寶蓮娜·薛古拉(Paulina Segura)修讀人類學,獲得教育媒介(Mediazione Pedagogica)博士學位,曾接受有關旅遊和教育學的不同培育,推行過若干個社會性研究計畫。以下是她介紹這個這套教學方法:

哥斯大黎加科技學院(L’Istituto Tecnologico del Costa Rica)是我國一所專門教授科技的大學。2003年,我負責給學生設計一個培育人文主義的課程。我給課程的名字是:『文化的差異——今天社會的希望』。

課程的教學法視教育為一個同居共處的演變過程。差異能產生自由,既可以恒常重新開始;又可以發揮生命的意義、相互性與團結合作。以發掘人性上那種『愛的才智』的能力為基礎,從而推動利於他人的具體行動,例如:悉心照顧某人、關愛、憐憫、諒解、服務等。

要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採用傳統的教學法,如課堂講授、舞臺劇、電影評論、分組閱讀等,讓青年可以反思實際的情況,他們從中找到為他人而採取的正面行動。課程編排一周內四節課,每節三小時。已經逾一千位學生參加過這個課程。學生把課堂上所學到的在校園外具體地實踐出來,之後,與其他同學講述情況與結果。

其中一位女學生為了文化差異的課程,主動地騰出時間幫助弱智的妹妹。她們開始多溝通講話,一起看電影、跳舞、在外面吃飯。她發覺妹妹很聰明,而且大家意趣相投,為此能夠走在一起多美好。

img_3041另一位同學又分享說:「我在公車上坐著,看到一位女士拿著一個大包上車。起初,我不想讓座,因為我很累。後來,想起我決定把課堂所學到的付諸實行,於是我讓位給她。我們在同一個車站下車,當時正下著雨,於是我幫她一起拿大包,並用雨傘送她回到她的家。不只是她高興,我也很高興。她請我坐下,給我做咖啡。從此我們做了朋友。」

我與其中一組學生到一所安老院服務。記得一位男同學結束這個活動一周後對我說:「我本來不想去,因為我不愛與老人一起,但我去的目的是要自己接受文化差異的挑戰,我要克服我自己。起初真的不容易,但看見其他同學的做法,令我也鼓起勇氣,結果很美好,我感到很滿意,而且很高興。那天我不需要用

藥物來提神,有時我會用的。」

這種教育的建議也意味著給我們的國家目前要面對各方面的危機一個答案,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等。為此,我們可以加強共融經濟的計畫(Economia di Comunione);政界合一(politica dell’unità)的經驗;藝術的共融和環境保護等。

2012年4月4日在波哥大曼努艾拉貝爾特蘭大學(Università Manuela Beltrán di Bogotá)所舉行有關手足情誼的研討會(Simposio)中的生活見證,普世博愛運動的協同會長方樂德(Giancarlo Faletti)也有出席。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