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福音小城:珍妮達瑪利亞之城

 
珍妮達瑪利亞之城(Mariapoli Ginetta)坐落在距離聖保羅市47公里的大瓦爾任保利斯塔(Vargem Grande Paulista),也是共融經濟的搖藍。小城居民逾200,又成立了第一個共融經濟的工業園,還有一些社會性事業,如拜爾魯•度•卡爾莫和渣甸•瑪加利達。

珍妮達瑪利亞之城位於一望無際的翠綠草原,房舍井井有條。小城的居民逾兩百,他們來自巴西全國各地,還有其他國籍,如意大利、剛果、葡萄牙、荷蘭、德國、秘魯和厄瓜多爾。

1960年初期,盧嘉勒(Chiara Lubich)已憧憬着一座現代化城市的藍圖。城市上不僅有房屋,學校、教堂,還有工廠,標誌着和洽共融的楷模,以互愛生活作規範。在這片土地上也成立了第一個企業國,令盧嘉勒的『夢想』成真。事實上,眾所周知,1991年,盧嘉勒在此發起了『共融經濟』的新經濟模式,而企業園就是這種革新經濟的『試驗場』,正在小城內興建起來。盧嘉勒當年的日記上已有預視的記載。她陳述了小城的使命,她說:「巴西的福音小城應該拉近貧富的差距,成為社會創傷的良藥,人們步履的明燈與希望。」

小城先鋒的信德與獲得其他人的支持,令這種先知性的預視成為歷史事實。企業園共有六家企業,經濟學家與學者都爭相仿效,也引起政治家高層的關注。例如:前保羅市的國家議員方高·蒙圖魯(Franco Montoro)、巴西副主席馬爾古·瑪慈爾(Dr. Marco Maciel)和國會不同政黨的成員,甚至為窮人爭取權益的混合組織等。

傅瑪利與方樂德的巴西之行已接近尾聲。他們參觀了企業園的各家公司,其中一位企業家想起盧嘉勒初期同伴之一珍妮達·卡利亞里(Ginetta Calliari)在巴西積極傳播了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並大力支持共融經濟的發展。

兩位嘉賓感謝和表揚推行共融經濟的人員。傅瑪利強調其成功之道:「共融是必要的生產條件。這種共融可以調適整家公司老闆與工人之間的關係,甚至與其他企業和全球企業家的關係。」

其實1970年代,在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推動下,他們馬上在小城附近的兩個地區作出行動,即渣甸·瑪加利達(Jardim Margarida)與拜爾魯·度·卡爾莫(Bairro do Carmo),前者位於小城的旁邊,後者則是非洲裔族聚集地。在兩個地區都興辦了社區中心,尤其照顧兒童和青年,提供課餘服務,以避免他們引起暴力與吸毒的罪行,所得到的成效真叫人驚嘆。藉着不同的活動,如體育、電腦課程所具備(愛的藝術)的教育法,使學生的態度改變,也影響當地的公立學校,大大提高了他們對民辦學校的興趣,加強多方面的合作機會。

要產生改變,不光靠行動,也需要透過媒體方式傳播新意念。例如:大家都知道,『新城』雜誌和出版社已開辦了50多年,總部也設在瑪利亞之城。一群編輯組人員不會對現代的危機袖手旁觀,相反,他們積極透過數碼的變革,加強出版事業。會長與協同會長給他們新的推動,方樂德發覺:「巴西的演變迅速,文化工具是不可或缺的,要懂得通鑑歷史,不可以扼殺,反而,要利用合一神恩的光照去洞悉,從而獲得啟發。」

詳情請瀏覽  Mariapolis JournalLogin required

http://www.focolares.org.br/

照片欄目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