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以代表普世博愛運動的象徵就是共融、合一,也是落實了聖言並分享生活而來的結果。盧嘉勒這樣寫:「從前普世博愛運動並不存在,後來出現了!我們都知道是天主聖神使之誕生,祂用了一個非常確切的方法。天主聖神令普世博愛運動初期的女核心成員深刻地明白到……,我是指令她們唯獨重視福音,給與她們光照以認識祂的聖言,並推動她們在生活中落實聖言。」

盧嘉勒又問道:「那麼,帶來什麼結果?我們都知道帶來意想不到與非凡無比的結果。由於徹底地實踐聖言,認真地落實聖言,而誕生一個團體,人數迅速增多,不久已傳遍特倫托周邊一百多個地區。這就是普世博愛運動。起初彼此不聞不問的人卻成為一家人,從前互不關心的基督徒,現在卻團結合一。因此,天主聖言施行這個奇跡,能帶來這個奇跡,就是產生一個有形可見的團體。」

合一這個詞最能表明普世博愛運動的特徵。合一本身就是一種共融與溝通。合一需要一個持續不斷的溝通,使之日新又新。這樣,大眾媒體也為合一而服務。新城雜誌以24種語言發行38個版本,還有其他的期刊,如為神職界而設的《新青修生》期刊和為修會人士而設的《合一與神恩》期刊,都是以實現合一為目標。『聖嘉勒』視聽中心也抱著同樣的宗旨。

2000年,盧嘉勒在從事媒體工作人員的集會上講話,給他們提供身為傳播媒體的四個原則,她說;「為媒體的工作而言,溝通是必要的一環。在日常生活中致力實踐福音,生活聖言本身的經驗,總是與分享形影相隨,正由於福音要求愛人如己,彼此交流所經歷的每一步和其成果實屬必然。該知道那些沒有分享出來的經驗將會隨著時日消失。這樣的生活見證為聆聽的人和分享的人都帶來光照。這些經驗似乎已留存在永恆中。幾乎可以說你們具有溝通的聖召。」

第二個原則是:「為了溝通我們覺得應該『打成一片』,正如我們常說的,與聆聽的那一位打成一片。即使要講話或要發表演說,不可只限於陳述我們思想的內容。首先,我們覺得需要認識在我們面前的那個人或聽眾,明白聆聽者的需求,他們的渴望與困難。同時也需要讓他們認識我們,給他們解釋發表那個講題的用意,什麼在推動我們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藉此建立某種相互性的關係。透過這種方式所表達的訊息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傳遞,更是一種參與和分享。」

另外:「要強調正面。這也是我們的作風,側重美善的一面,深信突出美善更卓越地具有建設性。堅持美好的事物和積極的看法,不停留在負面,甚至在需要作出譴責錯誤、缺失和過犯的時候,這是負有責任的人應有的義務。」

最後:「以人為本更重要,不是媒體本身,它只是簡單的一個工具。為能夠帶來合一,首先需要那條不可或缺的途徑,就是人,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一位新人。一位接受基督的派遣的人,要成為世上的酵母、鹽與光。」

節錄自《新人類》期刊,盧嘉勒著“溝通與合一”,第133號 2001年第一期,第1頁

文章

海地:邁向文化的相遇

海地:邁向文化的相遇

「網一」(NetOne)團隊在2010年受地震打擊的加勒比海島國上舉行一個有關傳播的研討會。以福音化的生活作為共享的基礎,令我們成為弟兄。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