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走遍全世界,安慰祂,為祂凝聚人心。」這是1944年1月24日盧嘉勒最初的動力。那時,她意識到耶穌從十字架上發出至極痛苦的呼聲:「我的天主,我的天主,袮為什麼捨棄了我?」她這樣思量:「既然這就是祂最痛苦的時刻,那麼這也是祂愛我們最深的時候。讓祂成為我們生活的理想罷!」
回想起來當時,神學界還沒多大考慮到耶穌所體驗到那種被捨棄!天主教敬禮的注意力聚焦在革責瑪尼(Gethsemane)山園中的痛苦,或祂肉身上的苦楚。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屠殺在人類良知上猶如挖了一個洞,只有耶穌的極度被捨棄的經驗才能填滿這個洞。
年輕的盧嘉勒已選擇去愛被捨棄的耶穌,明白到祂就在人類個人和集體受苦的無數張臉上出現。這樣,被捨棄的那一位才不會在祂的被捨棄中孤獨無依。可是,她很快就經驗到一些相當出乎意料的事情。她這樣告訴別人:「你掉進一片痛苦的汪洋,卻發現自己暢遊在愛的海洋中。」痛苦變成喜樂,改變關係,重建共融。她又說:「它們如同一個銅牌的兩個面。我向所有的靈魂顯露合一的面容。對於我和處於合一前沿的靈魂而言:被捨棄的耶穌就是我們的一切。」
1949至1951年期間是新靈感的泉源。被捨棄的傷痛表達了最偉大的愛,對於盧嘉勒而言,這成了她對人類歷史、對生命本身及對天主的觀點的基石。她默觀耶穌的被捨棄是「天主在世上的瞳孔(祂藉此而看見):一種無限的虛無,天主藉此來看我們,即是天主的窗戶向世界敞開,人類通過這視窗看到天主。」
之後,盧嘉勒經歷多年的考驗,因為教會對這種新的神恩進行仔細審查。然而,被天父所捨棄的聖子的光照下,「運動」經歷了一段懸而未決的時期。盧嘉勒確信,教會至始至終都是一位慈母。
本書用整整六章篇幅,從盧嘉勒的信件、筆記、日記、講話中,一步一步地追溯她靈修歷程的軌跡。本書共160頁,包括神學家胡柏圖(Hubertus Blausmeiser) 所作的一篇序言。相信這部作品能夠陪伴和光照我們的日常生活。
1960年初,教會正式批准普世博愛運動,從此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被捨棄的耶穌成為我們奮力走出去,在各種形式的痛苦中面對社會挑戰的背後的動機與推動力。祂是大公和跨宗教環境中的「對談的老師」。被捨棄的耶穌表現出自己就是今日之天主,甚至可以和無信仰者談話,並成為一個文化轉變的源頭。
作者和祂一起踏上「神聖旅程」,這一趟集體成聖的旅程,包括成千上萬來自全世界的人:「祂是靈修生活的至高主宰,棄絕自己,棄絕一切,棄絕屬於天主的,但不棄絕天主。」
她寫道:「愛被捨棄的耶穌,我們就能找到理由和力量,不逃避這些邪惡與分裂,而是去接受它們,消耗它們,給它們帶去我們個人和集體的藥方。」她堅決聲明:「如果我們設法在一切痛苦中與祂相遇;如果我們愛祂;如果我們學習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那樣轉向天父,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袮手中。』(路23:46),那麼,我們與祂在一起,黑夜將會過去,光明會照亮我們。」
Feedback
Que maravilha este texto sobre Jesus Abandonado. Como é bom tê-lo como o norte em nossas vidas. E quando esquecemos, quando a nossa humanidade parece tentar querer calar esta realidade, retomemos o caminho, o rumo com Ele Abandonado e Ressuscitado em nossos corações e nas ações concretas do dia-a-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