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生活聖言

 
「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詠145[144]:2)

 

「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

(詠145[144]:2)

 

本月我們建議生活的聖言是一篇禱文,取自《聖詠集》第145篇,旨在幫助大家往前邁進。《聖詠集》反映了以色列子民在歷史旅途和各種際遇中的個人和集體宗教經驗。《聖詠集》以詩歌的體裁向上主禱告,成爲哀歌、懇求、感恩和讚美。在抒發內心的情感之際,人流露其各種各樣的感受與心態,來表達他的生活和他與永生天主的關係。

《聖詠集》第145篇的核心主題是天主的王權。《聖詠集》的作者根據他的個人經驗,歌頌上主的偉大。他說:「偉大的上主,實在應受讚美」(第3節)。他讚美上主的良善和祂普及眾生的慈愛:「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祂的受造物,仁愛慈祥。」(第9節)。他認識到上主的忠信:「上主對自己的一切諾言,忠信不欺。」(第13b節),並叫每一個受造物都能參與到這宇宙之歌:「願眾生讚美祂的聖名於無窮!」(第21節)。

 

「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

 

然而,現代人卻有時會感到迷失和被遺棄。人們擔心每天相繼發生的一切事件都是純屬偶然,毫無意義及漫無目的。

這篇聖詠卻宣告著令人欣慰的希望:「上主是天地的創造者。上主忠守祂與自己的子民所締結的盟約。祂為受壓迫者伸張正義。祂給饑餓者食物,釋放被擄的人。祂開啟失明者的眼目,扶起跌倒的人。祂愛護義人,保護異鄉人,養活孤兒和寡婦。[……] [1]

 

「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

 

這句聖言首先邀請我們毫無保留地接受天主的慈愛與憐憫,並且站立在祂的奧跡面前,去聆聽祂的聲音,好能培養自己與天主的個人關係。這是每一種祈禱的基礎。可是,由於我們對天主的愛和對近人的愛是永遠不能分割的,當我們效法天父具體地去愛每一位兄弟姐妹,尤其是最弱小的、被排斥抛棄的、最孤獨的人時,我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祂的臨在。盧嘉勒女士曾應邀在佛教徒的一個集會中分享她的信仰經驗,她總結時說:「……我的經驗的核心包含在這裡:你越是愛近人,便越能找到天主。你越是接近天主,便越懂得愛近人。」 [2]

 

「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

 

還有另一種途徑讓我們可以找到天主。近幾十年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有了新的意識。主要是年輕人在驅動這一種改變,他們提出了一種更簡樸的生活方式,重新對人類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他們致力於維護地球上所有居民能享用清潔的水、食物和新鮮空氣的權利,並致力尋找可替代能源。通過這種方式,人類不僅僅可以修復與大自然的關係,還懂得讚美天主,因為他們驚奇地發現了天主對整個受造界的那份柔情。

這也是瑋南(Venant M.)的經歷。小時候他在家鄉布隆迪,黎明時隨著鳥兒的歌聲醒來。他每天為了上學,要越過森林走十幾公里的路。他感到自己與樹木、動物、溪流、山丘和他的同伴們和諧共處。他感到大自然非常親近,覺得自己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受造物和造物主完全和諧共處。他的這種意識轉化成一份讚美,不只是一瞬間,而是一整天的頌讚。

有人可能會問:在我們城市裡生活的人怎麼辦?這是盧嘉勒女士給我們的建議:「我們的大都市都是經由人手在喧囂的世界中以混凝土興建的,很少會顧及保護大自然。然而,假如我們願意的話,在摩天大樓的縫隙之間瞥見的一抹藍天,就足以讓我們想起天主。甚至藉著那穿透監獄裡鐵欄之間的一縷陽光,也足以讓人們想起天主。一朵花、一片草坪、一張孩童的臉,也足以讓人想起祂……」。 [3]

 

本文由奧古斯托‧帕羅迪‧雷耶斯(Augusto Parody Reyes)和生活聖言小組撰寫

 

 

[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3年7月2日接見群眾時對《聖詠》第145篇的評論。

[2] 米高.韋德林(M. Vandeleene),《在盧嘉勒思想中「我、弟兄、天主之間的關係」》,第252頁。義大利羅馬:新城出版社,1999年。

[3] 盧嘉勒,〈電話通訊〉《盧嘉勒的著作》,第340頁。義大利羅馬:新城出版社,2019年。

評論的守則(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