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酵節的那天,即逾越節當天晚上,耶穌和門徒在小樓房內一起分享祂的最後晚餐。祂把餅擘開,又把酒遞給門徒,然後給門徒一個最後的訓導:在祂的團體裡,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作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
根據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透過一個意義深長的行動 ─ 為門徒洗腳,來指出祂為眾門徒之間相處之道所帶來的嶄新精神,一反慣常的上尊下卑的邏輯。(在最後晚餐中,宗徒們曾爭論他們當中誰是最大的。)
「我在你們中間却像是服事人的。」
盧嘉勒在她的一篇講題裡這樣說:『愛就是服務。耶穌親自給我們立下了榜樣。』1
「服務」這個詞語可以給人一種身份被貶抑的感覺。提供服務的人一般不是被視為較低下的嗎?然而,人人都渴望被人服事。政府機關以及社會服務機構都回應了這樣的訴求。政府部門裡最高級的官員不是被稱為「部長」- 即「公僕」嗎?社會服務機構不就是以「服務」為它們的宗旨嗎?我們對店員的招待周到、收銀員的快捷服務,以至醫護人員具有專業性及體貼的照料,無不感到稱心滿意。
假如我們對別人有這樣的要求,那麼也許別人對我們會有相同的期望。
耶穌的這句話提醒了我們基督徒,我們對每個人都負有一份愛的債務。因此,我們應與耶穌一起,並且應該好像祂那樣,在家庭或工作中跟我們相遇的每個人面前重複這句話:
「我在你們中間却像是服事人的。」
盧嘉勒也常常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精神就是:『服務,服務眾人,把每個人視作為自己的主人。假如我們是僕人,那麼別人就是我們的主人了。去服務吧!把自己放置在別人之下。藉著為大眾服務,去達致福音中所稱的首位。(……)基督徒的精神是認真的,並不是表面工夫,或一點點的憐憫,一點點的愛心,一點點的施捨而已。絕對不是!不只是施捨窮人,就可以心安理得,接著卻繼續向人發號施令,欺凌弱小,這太容易了!』2
可是,我們該怎樣去服務呢?在同一篇講題中,盧嘉勒教導了我們四個字:『生活對方』,意思是:『懂得深入了解對方,體會別人的感受,並嘗試分擔他人的重擔。』
盧嘉勒舉了一個例子:『跟小孩子在一起時可以怎樣做呢?要是他們喜愛玩耍,就跟他們一起玩吧!』家裡有人想看電視或出外散步嗎?你可能會認為,這真是浪費時間呀!但盧嘉勒卻說:『錯了,這絶對不是浪費時間,一切都是為了愛,所以並沒有白費時間,因為我們需要為愛而與他人打成一片。
『難道我真的要為別人拿外套?或在吃飯時侍候他嗎?是的,因為耶穌所要求的服務並不是空想和感情用事。耶穌要求的是具體的服務,需要我們動腦筋、用體力、運用我們的手和腳,整個人去服務。』3
「我在你們中間却像是服事人的。」
因此,我們現在該知道怎樣去實踐這句聖言。讓我們細心留意週遭的人,隨時準備回應他們的憂慮和需要,具體地去愛。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在工作上不斷改善,以專業的精神,力求盡善盡美,透過工作來服務我們的社會。
又或者去回應一些來自遠方或身旁的人的請求,向那些老弱的、失業的、殘缺的或孤獨的人伸出援手。我們也可以幫助那些遭受自然災害的偏遠國家,助養兒童,或支持人道主義的計劃。
至於那些身居要位的人,他們應該除去令人反感的態度,不再發號施令,並謹記所有人都是兄弟姊妹。
假如我們能夠以愛去做每一件事情,我們將發現早期基督徒的一句格言:「誠心服事他人者為王」是十分有道理的。
查迪神父及霍嘉娜撰寫
1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在瑞士拜恩的講題
2 同上
3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