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種子:美國佛教徒和基督徒在交談的氛圍下相聚
『痛苦·自由·手足情誼』是此次聚會的幾個中心主題。這場交談的目的是藉此在他們各自的城市中化為具體的行動。參加者獲教宗方濟各的私人接見。
[全部資料]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是盧嘉勒初期同伴中第一個跟隨她的人,與她一起踏上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歷程。藍德雅分享說:「一個晚上,我們圍繞餐桌而坐,那是少許傢俱中唯一被保存下來的,由於燈火管制,不能用電燈,在燭光下,盧嘉勒讀到福音的話:『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假如你們彼此相愛,別人就會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藍德雅繼續說:「這些話如同火上添油,我們希望知道哪一個是耶穌最深切的願望,哪句話能一次性地告訴我們祂恰恰對我們的要求。對!就是濃縮在這句話内,我們一直所尋找的話。」她總括說:「那麼,去上學之前;到辦公室工作或購物之前;去幫助窮人之前;祈禱之前,在我們之間必須具有耶穌同樣的愛。我們彼此說,因爲這是祂的意願。我們離開那裡的一刻,感到生命已經改變了,它有另一種滋味,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個人的祈禱生活是實踐合一靈修的人的生命力,與天主的關係是每個行動的基礎。然而,這種祈禱生活也具有深厚的共融體驗,諸如:50年代,運動成員在特倫托白雲石山上一起度假時唱的歌曲;又或者目前紅新青和綠新青樂隊的音樂;又或者是全神參與到禮儀當中;又或者是遍佈全球的小團體的晚禱;總之,普世博愛運動成員在每個行動中實踐『共融的靈修』。
這份共融並不局限於內心虔誠的祈禱,也反映在個人的生活與社會生活中。例如提升正義的情操;產生一種絕對遵從法紀的需要,正如運動內『共融與法律』這個分支致力作出不同的行動來見證這一點。
盧嘉勒寫著:「我們既有內在的生活,又有外在的生活,彼此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我們的生活正如樹冠與樹根之間的關係。」
「外在的生命滋養內在的生命。越發進入弟兄的內心,越能進入在我心中的天主內;越發進入我心中的天主內,越能進入弟兄的內心。」
「天主,我與弟兄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完整的國度……。」
她又說:「越增加對弟兄的愛;越發加強對天主的愛。」
『痛苦·自由·手足情誼』是此次聚會的幾個中心主題。這場交談的目的是藉此在他們各自的城市中化為具體的行動。參加者獲教宗方濟各的私人接見。
[全部資料]1977年1月1日,在普世博愛運動青年的聚會上,左丹尼就當年主題──聖體與青年真情對話。我們為您刊登部份內容,以回應今年天主教會鼓勵信友加深「上主奧體」的實情。
[全部資料]教宗方濟各教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60位普世博愛運動的主教朋友。這幾天,他們在羅馬參加普世博愛運動的會議,主題是「聖體聖事:共融的奧跡」。與他們一同晉見教宗的還有普世博愛運動會長傅瑪利。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