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並保存一個家庭
一份破裂的關係、一種無法忍受的孤獨、一個女兒……—場致命車禍的受害者。義大利人寶拉(Paola)給我們講述她如何找到力量繼續去寬恕,向別人開放,以及保持家庭團結的生活。
一位記者訪問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問及運動的架構。盧嘉勒在回答時明確地解釋:「在談論運動的結構、它的分支等等之前,我希望表明,我們大家主要看運動如同一個單一的整體,猶如一身,我們首先在自身內實現要給世界帶出的訊息——合一。每當在我們之間能看到這個實情,我們才感到確實實現了自己,因為我們一心一靈,合而爲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這種視角來看我們,他說(也考慮到我們的人數):『你們是一個民族!』恰恰是這樣,運動是一個民族,也可以説是教會的一部份。存在差異屬於次要,運動包含各種不同的聖召,肩負各異的任務,但却邁向同一的目標。」
一方面很難估計透過不同的媒體而接觸到合一理想的人數。另一方面,確實多年來,在那些直接參與的活躍成員周邊,逐漸發展起廣泛傳播的群衆運動。就此盧嘉勒這樣解釋:「……由於運動的每位成員和每個組別都有一股動力,透過生活來傳播生活,因此,我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比較活躍的成員的周邊凝聚起一大群人特別被他們的見證所吸引。」於是,在已婚的核心成員的周邊誕生了新家庭運動;在男女志願成員周邊展開了新人類運動;在男女新青旁邊產生無數合一世界青年和合一青少年。屬於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的教區神父興起了更廣泛的神父運動;在堂區與教區的生活形成了堂區運動和教區運動,都是由普世博愛運動不同分支的成員所推動,包括神父、修生、修會人士、平信徒等。修會人士得到合一理想的陶成於是誕生了男修會人士的運動和女修會人士的運動,與及修會新青,他們是修會年輕的一代修生和修女。
盧嘉勒在1979年寫下:「附屬成員是瑪利亜事業内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他們大約有兩百萬人,儘管沒有特定的聖召,他們努力在自己的環境實現合一的理想。他們分享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和宗旨,並參與其活動。最後,還有愛護運動的支持者,他們對運動或只是對它的某些方面表示讚賞和喜愛,並以祈禱和各種援助予以支持。
普世博愛運動這個遍布世界的『民族』已越過天主教教會的邊界,也看到來自其他基督教教會和教會團體的基督徒;其他宗教信徒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加入運動的團體中。他們個別地加入運動的行列,共享其宗旨和精神,並忠於各自的教會、信仰和良知。
盧嘉勒運用一個比喻有效地形容這個多元組合的『民族』,就是許多中世紀教堂内的景象,聖母瑪利亞以她的斗篷「覆蓋與保護那些堡壘和教堂;工匠坊和隱修士、主教和家庭主婦、富有的與貧窮的……,總之,屬於人人的城市和所有居民。」盧嘉勒以這個形像作爲一個方式來代表聖母瑪利亞普世性的母性。盧嘉勒補充說:「好!這裡存在跟大型壁畫類同之處,運動的生活猶如那幅壁畫活生生的複製品,反映出聖母瑪利亞衆生之母這個形像和這個事實。普世博愛運動是聖母瑪利亞的工程,因此跟她相似,宛如一件斗篷,覆蓋教會與人類的不同部份,因為運動獲得天主給予一份恩賜,使教會與人類構成一個大家庭。恰恰就是這份恩寵,這份神恩,使瑪利亞事業肖似聖母瑪利亞的母性與匯聚團結的功能。」
一份破裂的關係、一種無法忍受的孤獨、一個女兒……—場致命車禍的受害者。義大利人寶拉(Paola)給我們講述她如何找到力量繼續去寬恕,向別人開放,以及保持家庭團結的生活。
本月的聖言邀請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建立新的關係,而不要因為那些比我們更強的邪惡,使我們變得無動於衷和放棄。
[全部資料]發現天主是愛改變了菲奧雷拉(Fiorella)和安德烈(Andrea)的生活。他們和家人從意大利移居到洪都拉斯,在那裡生活了8年.他們協助在當地剛開始成立的普世博愛運動團體。
[全部資料]1985年揭開了新青節的歷史的新篇章。在羅馬帕拉體育場(Palaeur )舉行的以「邁向合一世界」為主題的新青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20,000青年人的參加。由三個来自都柏林的學生組成的音樂組合名為“Factor One”也參與其中,演唱了一首由主唱兼吉他手帕德里克.吉利根(Padraic Gilligan)作詞,讓人刻骨銘心且難以忘懷的歌曲“Yes to you”(對你說:我願意)。
盧嘉勒(Chiara Lubich)逝世10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2008年3月14日至2018年3月14日),世界各地的普世博愛運動團體準備重申致力於在社會中不斷宣揚「合一神恩」的承諾來慶祝這一節日。
齊思拉·卡里阿利(Gisella Calliari)是盧嘉勒初期同伴之一,於2018年1月20日與世長辭,享年97。以松柏的歲月指望實現耶穌的「夢想」:「願眾人合而為一」。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