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庭議題的世界主教大會:哥倫比亞的夫婦
來自波哥大的瑪利亞·安吉莉卡(Maria Angelica)和路易士(Luis)參與2015年10月4至25日在梵蒂岡(Vatican)召開的世界主教大會的十八對夫婦之一。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城市被邊緣化地區的工作經驗,他們在那裡協助並陪伴其他夫婦。
[全部資料]一位記者訪問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問及運動的架構。盧嘉勒在回答時明確地解釋:「在談論運動的結構、它的分支等等之前,我希望表明,我們大家主要看運動如同一個單一的整體,猶如一身,我們首先在自身內實現要給世界帶出的訊息——合一。每當在我們之間能看到這個實情,我們才感到確實實現了自己,因為我們一心一靈,合而爲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這種視角來看我們,他說(也考慮到我們的人數):『你們是一個民族!』恰恰是這樣,運動是一個民族,也可以説是教會的一部份。存在差異屬於次要,運動包含各種不同的聖召,肩負各異的任務,但却邁向同一的目標。」
一方面很難估計透過不同的媒體而接觸到合一理想的人數。另一方面,確實多年來,在那些直接參與的活躍成員周邊,逐漸發展起廣泛傳播的群衆運動。就此盧嘉勒這樣解釋:「……由於運動的每位成員和每個組別都有一股動力,透過生活來傳播生活,因此,我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比較活躍的成員的周邊凝聚起一大群人特別被他們的見證所吸引。」於是,在已婚的核心成員的周邊誕生了新家庭運動;在男女志願成員周邊展開了新人類運動;在男女新青旁邊產生無數合一世界青年和合一青少年。屬於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的教區神父興起了更廣泛的神父運動;在堂區與教區的生活形成了堂區運動和教區運動,都是由普世博愛運動不同分支的成員所推動,包括神父、修生、修會人士、平信徒等。修會人士得到合一理想的陶成於是誕生了男修會人士的運動和女修會人士的運動,與及修會新青,他們是修會年輕的一代修生和修女。
盧嘉勒在1979年寫下:「附屬成員是瑪利亜事業内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他們大約有兩百萬人,儘管沒有特定的聖召,他們努力在自己的環境實現合一的理想。他們分享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和宗旨,並參與其活動。最後,還有愛護運動的支持者,他們對運動或只是對它的某些方面表示讚賞和喜愛,並以祈禱和各種援助予以支持。
普世博愛運動這個遍布世界的『民族』已越過天主教教會的邊界,也看到來自其他基督教教會和教會團體的基督徒;其他宗教信徒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加入運動的團體中。他們個別地加入運動的行列,共享其宗旨和精神,並忠於各自的教會、信仰和良知。
盧嘉勒運用一個比喻有效地形容這個多元組合的『民族』,就是許多中世紀教堂内的景象,聖母瑪利亞以她的斗篷「覆蓋與保護那些堡壘和教堂;工匠坊和隱修士、主教和家庭主婦、富有的與貧窮的……,總之,屬於人人的城市和所有居民。」盧嘉勒以這個形像作爲一個方式來代表聖母瑪利亞普世性的母性。盧嘉勒補充說:「好!這裡存在跟大型壁畫類同之處,運動的生活猶如那幅壁畫活生生的複製品,反映出聖母瑪利亞衆生之母這個形像和這個事實。普世博愛運動是聖母瑪利亞的工程,因此跟她相似,宛如一件斗篷,覆蓋教會與人類的不同部份,因為運動獲得天主給予一份恩賜,使教會與人類構成一個大家庭。恰恰就是這份恩寵,這份神恩,使瑪利亞事業肖似聖母瑪利亞的母性與匯聚團結的功能。」
來自波哥大的瑪利亞·安吉莉卡(Maria Angelica)和路易士(Luis)參與2015年10月4至25日在梵蒂岡(Vatican)召開的世界主教大會的十八對夫婦之一。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城市被邊緣化地區的工作經驗,他們在那裡協助並陪伴其他夫婦。
[全部資料]十二位美國的薩斯州的藝術家舉行一個另類的展覽。Joelma Regis (英語): 近日我因為世界的苦難而受到震驚,尤其是我聽到生活在戰亂中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的經驗。我想知道自己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在這裡,在世界的這一邊,我可以做什麼?
我是一位大學生修讀藝術。我的理想是開創一個可以給這些人藝術的募款計畫。一開始,我的計畫只是賣出我的藝術作品,但後來我想邀請其他藝術家加入,來為這件事奉獻。我們一共十二位藝術家。他們非常慷慨付出才能和時間。
這次藝術展覽的標題是「他人——另一個我,拆下冷漠的圍牆」。其中一項主要的藝術作品是由瓦片作成的牆,或多或少像這樣(她展示這些瓦片)。人們受邀帶一片回家,藉物品來提醒我們都連繫在一起,還有我們可以怎樣幫助拆除每天生活中這些冷漠的圍牆。人們真的很歡迎這個想法。
安排這個展覽的過程中,遇上許多難題,尤其是要用黏土工作,一次我感到很累,想起我正為敘利亞的人民奉獻自己一點小小的苦楚。接著我得到了更多力量往前走。我知道當我做更多作品,就可以給他們籌募更多經費。
我還需要思考展覽中接待的事情,我希望有點體面。我其中一位同學的父母給我們支付所有的食物和飲料。我受到鼓舞的一個小跡象是這是一個我們需要繼續推動的計畫。
我們籌募四千美元,將會全數捐給在中東地區的家庭。
泰國北部的大型難民營容納了幾千個逃離緬甸的人。幾年前,一個遭到迫害的少數民族——卡仁族(Karen)的兒童開始和一所意大利學校的孩子們締結友誼。以下是幫助搭建橋樑的路易吉·布托里發來的感人報導。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