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生活聖言取自一篇聖詠,它歌頌天主果斷而又強有力的援助,因為祂使被俘虜到巴比倫的以色列民重獲自由。在歷史的過程中,每當天主看見祂的子民受到迫害、灰心喪志、或受到邪惡的誘惑時,祂總是不間斷地施以援手。
其實,這句聖言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寫照,並可以採用一個鮮明的形象刻劃出來:一方面,我們好像一個農夫,他戰戰兢兢地把種子埋在地裡,感到前景迷茫,心裡不免有所憂慮:這將會是一個好季節嗎?稻穗會生長起來嗎?另一方面,我們也憧憬著豐收的歡樂和期待已久的收成。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
盧嘉勒曾這樣寫:「每當我們想到自己的生活時,往往會想像一切將會是和諧協調的,就如我們所計劃的日子那樣,一天要比一天更美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把讀書、休息、與家人相處、聚會、約會、運動和消遣的時間,全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順利進行……。人總希望一切都從心所欲,卻不願接受別的安排。
但事實證明,我們的「聖善旅程」並不是如此,因為天主願意它不一樣。天主會親手把那些合乎祂旨意,或祂所允許的因素引進我們的計劃中,好使我們的存在能夠獲得真正的意義,並最終達致我們受造的目的。這些因素包括肉體和心靈所受的煎熬、疾病,以及數之不盡的痛苦,使人聯想到死亡多於生命。
為甚麽?難道天主喜歡死亡?不,事實正好相反,天主喜愛生命,祂喜愛圓滿的生命,一個非我們所能想像、超乎我們人性認為美好、正面及和平的生活。」
我們在這裡看到農夫的形象,他播下的那一粒種子,必須經歷死亡,這標誌著我們也必須經歷勞苦與艱辛;另一個是收割者的形象,他把那從死去的種子生長出來的麥粒收割起來:「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盧嘉勒說:「天主願意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經歷某種死亡,有時候甚至於是不同形式的死亡,為使我們能結果實,去建立那配得上祂的功業,而不只是普通人平凡的工作成果。為祂來說,這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要活出一個豐饒、圓滿、結實纍纍的生命,它能把天主的本質反映出來。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
我們該怎樣實踐本月的生活聖言呢?盧嘉勒引導我們去生活天主的聖言時,已建議了我們怎樣做:「我們必須對或大或小的痛苦給予正確的價值,重視它們……尤其重視因愛近人而需要作出的艱辛和犧牲,因為這是我們特有的使命。」生命是由痛苦孕育出來的!
即使未能看見努力的成果,我們也不應該放棄,因為我們已清楚了解到:「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若4:37)誰曉得我們悉心教育的子女,將來會怎樣?誰會注意到我在社會中和在政界工作中所帶來的影響呢?「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迦6:9)收成必定會來,或遲或早,也許在別處,但始終會來到。
在我們人生旅途前面的是一份希望、一個必然的事實和一個明確的目標。有時候,困難、考驗和逆境會使我們感到筋疲力盡,但它們卻是我們通往天福和喜樂的必經之途。
盧嘉勒說:「讓我們勇往直前,穿越痛苦,繼續前行。我們不要在困境、悲傷、疾病、考驗前停下來。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必將來臨的收成。」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
白詩雅是一位芳齡二十二歲的巴拉圭見習律師,曾有一段日子擔任部門主管的助手。她回憶說:「我從開始便努力善盡己職,跟同事們建立良好的關係,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被重視。」
可是很多時候,詩雅為了維護自己的原則,需要抗潮而行,並且要付出重大的代價。她和我們分享說:「在我的部門有一位享有特權的重要人物,但我發覺他的行為明顯是不誠實的,我覺得有責任告訴他不對的地方。」
由於詩雅按照自己的信念來處事,因而失掉了工作。她說:「我為這事感到非常難過,但同時內心卻十分平安,因為我知道我做了正確的事。」她沒有沮喪,因為她清楚知道她有一位無所不能和無限地愛著她的天父。
在巴拉圭當時的經濟及就業情況來看,找工作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就在詩雅失去工作的當天晚上,她同時獲得兩份可供她選擇的工作。她的新工作比原來的工作待遇還要好,而且與她選讀的科目有更直接的關係。
查迪神父及霍嘉娜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