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該愛你們的仇人。」這句話的確震撼人心!它把我們一貫的想法完全倒轉過來,並催逼所有人去扭轉已往的生活方針!
無需掩飾,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仇人。
這仇人可能是你家隔壁那個既令人討厭又好管閒事的太太,每次你總想避免與她同坐一部電梯……
他可能是那個在三十年前寃枉過你父親的親戚,你從此再沒有跟他打過招呼了……
他也許是班上那個坐在後排的同學,自從他向老師告你的狀,之後你便再也沒有瞧他一眼……
或是那位與你分手,並與他人相好的女朋友……
或那個曾欺騙過你的商人……
我們也會把那些持不同政見的人視作仇人。
此外,經常也會有人仇視神父和敵視教會。
總之,以上種種,還有其他數之不盡被我們稱之為「仇人」的,我們都應當去愛他們。
真的要愛他們嗎?
對!我們要愛他們!但不要以為只是把憎恨的情緒轉化成一種較為友善的態度就足夠了。
我們需要做的不止於此。
聽一聽耶穌怎樣說:
「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
你看,耶穌願意我們以善勝惡。祂要求我們以實際的行動去表達我們的愛。
我們會問:為甚麼耶穌對我們會有如此的要求?
事實上,耶穌願意我們以天父的生活作我們行為的榜樣,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5)
關鍵就在於此:我們在世上並不是孤單地生活,我們有一位天父,因此我們應該肖似祂。不僅如此,天主更有權利要求我們這樣做,因為當我們仍然與祂為敵;當我們還生活在罪惡中,祂卻首先愛了我們,並派遣自己的聖子,為我們眾人去承受一個那麼駭人的死亡。(參閱若一4:19)
「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
小小的謝利也學會了這個道理,他是一位來自華盛頓的黑人男孩。由於他智商過人,因而被編入資優班,班上全是白人兒童。可是,謝利的聰明才智仍無法使他的同學明白他們是平等的,反之,人人都基於他的膚色而討厭他,甚至在聖誕節所有同學交換禮物時,也不讓他參與。謝利自然傷心地哭起來。然而,他回家後,卻記起耶穌的話:「應愛你們的仇人。」於是,他得到媽媽同意,買了禮物,懷著愛心把禮物分給班上的「白皮膚的兄弟姊妹」。
「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
有一天,住在佛羅倫斯的伊莉莎正步行前往教堂參與彌撒,一群與她年紀相若的青少年開始嘲笑她,令她非常難堪!她本來想反駁她們幾句,最後卻向她們報以微笑。進入教堂後,伊莉莎為這群女孩熱切祈禱。當她踏出教堂時,這群女孩上前問她剛才為甚麼這樣做。她向她們解釋自己是個基督徒,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去愛,她說話時滿懷信心與熱誠。到了下一個星期天,伊莉莎看到她的見證帶來了成果。她進入教堂,看見那群青少年正專注地坐在教堂的前排。
以上兩個經驗顯示出孩童如何領會天主的聖言,因此在天主的眼中,他們是「最大的」。
也許我們也有必要處理過往的某些問題,況且我們現在怎樣判斷人,將來也要接受怎樣的審判。事實上,是我們親自製定了準則,讓上主來審判我們(參閱瑪7:2)。我們不就是這樣向天主祈禱:「求你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參閱瑪6:12)嗎?所以,讓我們去愛仇人吧!唯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彌補分裂,排除障礙,並把團體建立起來。
這是一個嚴峻的要求嗎?令人難堪嗎?想起來就難以入睡嗎?鼓起勇氣罷!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小小的部分,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則由天主來完成……你將發現在我們心中會湧出喜樂的長河。
盧嘉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