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蘭(Marilen Holzhauser)

 
馬莉心態最重要. 馬莉蘭(Marilen Holzhauser)做人的藝術是在任何一處建立家庭的氣氛。從特倫托到歐洲其他國家、亞洲、非洲。1986年3月21日。

1986年3月21日,盧嘉勒的其中一位初期同伴馬莉蘭結束塵世的旅程。她飽受病苦煎熬之際,不斷重複說:「耶穌!一切全為袮,百分之百!」

馬莉蘭在她的一生完成愛與和諧的計劃——建立家庭的氣氛,這就是她做人的藝術,在任何一處,不同的文化之間,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西拉庫薩、羅馬、米蘭);德國和後來在日本、南韓、香港、菲律賓、巴基斯坦、甚至澳大利亞。最後在非洲喀麥隆處於森林中的方潭,當地人稱她為『偉大的媽媽』,因為她具有很大的愛心。她在方潭居住15年後,發現患了重病,最後與世長辭。

1924年,馬莉蘭生於意大利特倫托,在八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經過戰爭的蹂躪,民不聊生。戰後她在特倫托地區公教進行會裏,是一位領袖人物。她又活躍地參與剛誕生的基督徒民主黨的工作。然而,在她内心出現一個疑問:「我所作的這一切究竟是爲了什麽?我心靈一片空虛!」

她不是甘心情願下在特倫托參加了由盧嘉勒主持的其中一個聚會。馬莉蘭描述說:「盧嘉勒的話直達我的心,把我整個生命,我思維的方法完全改變過來。」很快馬莉蘭認識到轉化一切黑暗與痛苦的秘訣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向天父的呼喊「為什麼」?這個奧妙的呼號正是痛苦的高峰,似乎與無限愛情連接起來。從那一刻起被捨棄的耶穌成為馬莉蘭生命的愛情。

1949年7月16日,馬莉蘭離開自己的家庭,加入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恰恰那天標誌著在運動內盧嘉勒所體驗的一段充滿光照啓迪的日子的開端。盧嘉勒立刻與那些跟隨她的人一起分享。這些被喻為『天堂』的體驗,永遠刻記在普世博愛運動的歷史中。

 隨後,馬莉蘭在最初幾年一直都在盧嘉勒的身邊,無論是在特倫托或在羅馬。1954年盧嘉勒在運動的總中心給那些與她直接合作的同伴交託各項任務。交給馬莉蘭去特別照顧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它們反映納匝肋聖家的家居生活,這個層面稱為『和諧與環境』。除了普世博愛運動中心,也包括日後相繼興起的瑪利亞之城中心和福音小城。之後,馬莉蘭的新任務是成為普世博愛運動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拓展的負責人。

1969年馬莉蘭到達方潭。三年前,即1966年,當地的主教邀請了第一批核心成員去挽救班華族,由於嚴重的夭折率,瀕臨絕種的危機。盧嘉勒給馬莉蘭的囑咐:「去聆聽所有人!先保持沉默半年」。當她開始講話,她的説話與生活是言行一致:「我們在這裡不是為照顧病人或為傳教宣講,而是為愛所有人,深深地愛著他們,心態最重要!」重要是成為唯一的大家庭,跨越一切差異。多年來,方潭成為白人與黑人;基督徒和民間信仰的信徒同居共處的榜樣。

1985年發現馬莉蘭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罕有的致命性疾病,使身體逐步癱瘓。於是,她離開非洲返回羅卡帕普世博愛運動的總中心,在盧嘉勒的身邊,直到走完人生的旅程。1986年3月21日,馬莉蘭說出最後一句話:「我願意」,也是她一生的寫照,以聖母瑪利亞為她的榜樣:「看!上主的婢女,願照袮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