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岡道福堡瑪利亞之城中心的巨型花園掛滿旗幟與七彩繽紛的紙條與氣球。充滿著慶節歡愉心情的兒童所要做的是一起玩遊戲,他們汗流浹背,但假如你請他們停下來,詢問他們是誰?來自那個國家?為什麼在這裡?是否開心快樂?他們只會看著你,定睛看著你,然後坦率直言、胸無城府,不會轉彎拐角地回答。他們當中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第三代新青(Gen3)與助理,也有爸爸和媽媽。
以上都是形容6月14日至17日所舉行的第四代新青(Gen4)大會的情形。來自意大利( Italia)全國各地和歐洲不同國家等400位兒童中,也有一大群活潑可愛的南韓(Korea)兒童。他們都愛上大會的口號:「一個弟兄;兩個弟兄……許多弟兄……」,因為他們總是一起團團轉,尤其是由於他們明白到要親自去體驗,並活現出來。
沒有半點學校的味道,反而是家庭的氣氛。事實上,聚會有多個主持人,甚至在臺上的麥克風都是一個傳一個,成年人交給小孩,小孩交給青少年。人人都有發言權,從最年幼的到最年長的,人人都付出一份力,有人來介紹;有人來負責魔術遊戲;又有人分享生活經驗,真的猶如一家人,連瑪利亞之城中心的女核心成員也參與這個生活化的大型遊戲,她們講述籌備的幕後工作。
傅瑪利( Maria Voce )給齊集在大會上的第四代新青寄上祝願訊息:「在一個比賽上要成為愛的冠軍。」的確如此,遊戲的難度挺高,他們需要經過四個站,即讓我們發現弟兄;我們去助一臂之力;我們要重新開始;在許多人身上與耶穌相遇。
妮葛拉說:「我做了一個紙風箏,挺漂亮!我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小男孩,我把風箏送給他,我感到快樂無比。」瑪爾谷:「我獨個兒在守門員的面前,我沒有把球踢進去,反而傳給另一個男新青,這樣他可以踢進去。」
這幾天來參加他們大會的也有盧嘉勒初期的同伴,包括潘娜·托瑪斯(Bruna Tomasi)、馬爾谷·特慈拉(Marco Tecilla)和布魯·溫圖里尼(Bruno Venturini),也有正在參加盧比亞諾( Loppiano)新青學校比較年長的青少年。於是昔日的、今天的與未來的一代都交織起和諧的關係,如同一棵樹的樹根與樹冠。第四代新青提出某些很尖銳的問題,例如特倫托的路嘉問:「我真的很希望不再有戰爭與饑餓,我們第四代新青可以做些什麼呢?」又或者首爾的方濟各問:「你們在生命經歷中真的直接遇見天主嗎?」
節目上的彌撒是與耶穌相見的時刻。神父按禮儀找出方法與空間給第四代新青獻唱、奉獻他們愛德的行動,又安排許多與耶穌面對面談話的時間。其中一個遊戲隊伍的第四代新青認真地說:「耶穌是一個根據點,總是站在身邊的朋友。」
最後許多精心泡制的工作坊都成績斐然,從中帶出一種全人的培育目的。第四代新青總中心的負責人介紹某些工作組別是這樣闡釋:「消費主義從年幼出生不久就危害兒童,為此有必要採用某些活動來幫助兒童成為主人翁,表達他們個人的創意,懂得克服困難,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並謀求大眾的公益。」所以他們提議製造樂器與學會彈奏;或唱歌與跳舞;體驗到各有區別,然後合併一起;又或者利用小木塊砌成海豚的模樣;或採用無數的方式併出鑲嵌畫,更運用再造的物質製作飛機、風箏和降落傘。
第四代新青離開岡道福堡回家時,心中只留下具體的愛德與團結的標記。他們更收集超過4000個玩具送給那些生活在戰火下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