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若瑟.卡爾魯斯(José Carlos Pedrosa Lima)在巴西累西腓(Recific)自己的城市認識了新青(普世博愛運動年輕的一群)後,這樣分享:「我發現了一個理想,為此,可以不惜付出一生作代價。」他選擇成為新青的一員,兩年後又說:「我認真地下定決心,我願意為合一的世界而生活。」
若瑟這個英勇的抉擇,促使他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福音的精神,很快也成為他渡過學生生活和之後當葡語老師生涯的特色。卡爾年賀斯(人人都以這綽號來叫他)變成許多人的參照。事實上,他懂得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洞悉問題所在;提出解決方案。他的熱忱感染許多人。
1990年,若望甚至與其他新青(Gen )搬到極度貧窮的地區──聖小德蘭島(Island of Santa Terezinha ),為自己的人民「捨生取義」,帶來了一道光輝和喜樂。
1996年,發現卡爾年賀斯罹患重病,他給新青去信:「我一直都想寫信給你們,但我沒有做,因為我不想缺乏欣悅之情去寫。我的肺出了毛病,要住院,做了不少檢查。我感到很累,什麼都幹不了!即使如此糟糕,但我仍然找到當中的正面。耶穌臨在,但我不曉得自己能否可以恆常去愛祂,然而,祂總是臨在。我每天都奉獻一切,為我們的緣由而奉獻。動彈不得的新青卡爾年賀斯上。」
很快,他已開始做化療,新青們記述:「卡爾年賀斯知道這消息後對我們說:『我很害怕,我怕掉頭髮,很難看!』」新青們為了給卡爾年賀斯表示支持,都剃光了頭。他們說:「翌日早上,我們去看他,大家都笑起來,而他異常開心。」
過了不久,卡爾年賀斯有點好轉,於是他重執教鞭。校長,老師和學生,甚至校工都熱烈地歡迎他,更停下課堂跑去與他慶祝。每個學生都分發了一部記事本,寫下他們要對卡爾年賀斯所說的話。
二月份,新青們慣常籌備了傳統的「另類的嘉年華」,超過250位青年參加。卡爾魯斯也出席,並分享了他的經驗。他談到天主是愛(God as Love);痛苦;他堅決絕不能停下來,要愛到底。全場都鴉雀無聲,人人都很感動。
生活在病苦中真不容易,卡爾魯斯坦然告訴盧嘉勒(Chiara Lubich):「很多時候,我無法在這一切苦痛中發現耶穌,令我很苦惱,缺乏忍耐,因而愁眉苦臉。」盧嘉勒鼓勵他:「你要記得我在你身邊,直到永遠。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總來幫助你!」
卡爾魯斯離世前幾天,一位男核心成員(focolarino )提醒他說:「上主,祢是我唯一的幸福。」當時他已經不能說話,卻豎起指頭,表示同意。
臨終前一天,他躺在牀上奄奄一息。照顧他的那位新青在他耳邊說:「假如你在這幾天離去,到達天堂後,給我們一個記號,假如烏雲閉天,你就給我們展露陽光!」
翌日,卡爾魯斯離世返抵天鄉。葬禮那天籠罩着平和與安祥的氣氛。天色灰暗,下着細雨。然而,當新青們扶着靈柩出殯,天上卻綻放出一絲的藍天,逐步更開了一道藍色的缺口,美麗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