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烏班圖(Ubuntu)的一句話:我們在,故我在(Ubuntu: “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這句話包含著許多非洲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與非洲共享』(Sharing with Africa)計劃的中軸。4月27日至5月1日,來自29個國籍,100多位青年聚首在非洲奈洛比。究竟非洲烏班圖的這句話最確切的含義是什麼?東非天主教大學講師朱斯圖斯·姆巴爾(Justus Mbae)解釋,是指一種不會太高傲的對談,他說:「每個情況或我們周圍的事情,都是以『大我』(團體)先於『小我』(個人),因為團體是屬於團體的,透過與其他人的接觸交往,組成一個完整的個體。」
青年相聚在非洲肯尼亞(Kenya)普世博愛運動福音小城,推行『與非洲共享』的計劃,旨在為自己的國家所遇上的挑戰,尋覓解決的方案。他們的創意和努力甚至有能力向公共機關質詢。
他們這項大型活動的主導思想源自普世博愛運動創辦人盧嘉勒( Chiara Lubich)的一個講題。她建議青年逐步改變自己的城市。首先,他們與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這個計劃,並選擇那些最小和最需要援助的弟兄,懷著信德祈求天主賜給他們所缺乏的。這樣營造新社會的基本條件,開闊自己對世界的視野。
奔尼迪托(Benedicto)是非洲坦桑尼亞( Tanzania)伊連格(Iringa)醫院的護士。當地血庫的供應是很珍貴的。可惜,由於道德淪亡,血液在公共機關是供不應求。一天,產科部門的女病人都被送回家,因為醫院再沒有足夠的血液供應。奔尼迪托向普世博愛運動的青年坦白說明這個情況。他已開始生活合一的神恩,並看到最弱小弟兄的需要。解決方案正來自團體,為什麼不推行公共獻血?他指出:「我們國家人民真的不習慣去分享,有時覺得很可憐。其實,我們人人身上都擁有自己的血液。」於是,他們開始寄發一封徵求血液的信。幾個小時後,已收集了22包血液。醫院血庫的主管坦白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慷慨的行徑。2010年,即四年前,他的醫院血庫正式為全國衛生部門提供血液供應。本年一月,伊連格華哈大學的學生和達爾·爾·薩拉姆的伊斯蘭團體都自願獻血。
以上只是自2012年至今,全球800個『手足情誼花絮』(800 examples of fraternity)的其中一個。雖然稱為花絮,似乎很微小,但實際上,這些行動卻足以帶來改變與革新。第十七屆合一世界週(United World Week,)的新穎之處,是集中在大西洋上建立手足情誼。這個一年一度的國際性行動,都促使人類手足之情變得有形可見。5月1日,在非洲奈洛比正式為合一世界週『與非洲共享』揭開序幕,並透過互聯網直接轉播,與全球連結起來。
普世博愛運動會長傅瑪利(Maria Voce,)給青年寄來短訊,祝賀他們能『鼓起勇氣』推行這些計劃,和大西洋區一起,以『大無畏』的精神,進入現代複雜的社會裡,深知這片『巨大的工地』可以說是『天主的美夢』正如盧嘉勒愛這樣稱。另外,也可以保證,普世手足情誼並非烏托邦,反而,要求人類努力不懈,邁向不可罷免的目標。今屆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連同各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要求正式承認合一世界週為人類大家庭團結所作出的建樹。
祝願所有合一世界青年(Young People for a United World:)工作愉快!
Feedback
Estupendo projeto! Também procuro envolver-me cada vez mais convosco nele. Rezemos ao Espírito Santo para que o acelere contando com as nossas mentes, vontade e mãos.Coragem e contem com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