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會議聚焦在企業家的角色。企業家是共融經濟計劃(Economy of Communion)的夥伴,正如全球共融經濟計劃聯絡人路易吉諾.布魯尼教授(il prof. Luigino Bruni)透過視像平台(skype)向他們解釋的:「一位企業家所選擇的是貧窮。」這種堅決的確定似乎與富足,或更好說與富裕和共融經濟的理念背道而馳。來自阿根廷帕拉拿的格爾曼.祖爾格(German Jorge)馬上給予答案。他擁有一個分配建築材料的工廠,聘用了60位工人。他表示:「共融經濟的企業家要為貧窮而憂,否則他就不是了!企業家不會豁免赤貧,反而是對窮困生活的選擇,在公司裏尋求解決方案。」格爾曼補充說:「資本主義的經濟旨在為公司做生意營利。但為我們而言,營利賺錢是一個標記,表示一切順利,但卻不是目標。目標是共融,其過程也是共融。讓我們培養人才發展企業。那麼,做生意並不是一個製造金錢的機器,而是令人們共融的方式。」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水災嚴重,已造成400多人死亡,75萬人無家可歸。雖然已進行緊急救援,但由於災情嚴峻,無法把物資送到幾個災區。由於雨水掩蓋大部份的陸路,只能靠直升機運送少量物資。當地普世博愛運動團體寫道:「我們剛從提赤(Trichy)回來,離開喀拉拉邦300公里以外。我們剛舉行了瑪利亞之城,有不少生活聖言小組參加,他們遍佈周圍120公里的地方。在喀拉拉邦也有這些小團體,也受到水災打擊,我們馬上聯繫他們,幸虧他們都無恙,但我們仍處於亞熱帶季候風的影響之下,本來在喀拉拉邦南部提萬敦(Trivandrum)要為神父們舉行退省,也被迫取消,因為許多神父的地區受水災肆虐。上週末,我們各地的的地方團體致力收集日常用品,想辦法運送到災區。我們請求你們為我們祈禱。」
教宗方濟各也為死者祈禱,並呼籲說:「希望這些弟兄不會缺乏我們的關注,讓各方團體加以具體的援手。」
Recommend on FacebookTweet about itTell a friendShare this on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