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島國上的人民正翹首以盼首位出生於拉丁美洲的教宗即將於2015年9月19至23日的訪問。基於對教宗所代表的身份和職務的認知和意識,這份期盼當然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得以表達出來。如果你在街頭詢問百姓,你會得到各種各樣的回答:「我想我們是在迎接一位偉大的人物;我希望他在我們中間感到賓至如歸。」「我們希望他給人民帶來有益的變化。」「簡直像一場夢!我們感到非常榮幸!」「在短短13年間迎來三位教宗,這是對這個擁有偉大心靈的弱小民族的一份祝福。」事實上,只有古巴(Cuba)和巴西(Brazil)能說這句話。很多古巴人持相同的觀點,無論是否信友,他們絲毫不掩飾對第三次教宗訪問的自豪感。
教宗方濟各在哈瓦那(Habana)行程沿途的道路和建築外牆翻修工作已經開始,特別是著名的革命廣場及何塞·馬蒂紀念碑(José Martí Memorial),教宗將在那裡舉行彌撒。奧爾金市(Holguín)也是如此,還未曾有教宗訪問過那裡;科佈雷仁愛童貞聖母國家聖地(National Shrine of the Virgin of Charity of Cobre),及島嶼東岸的第二大城市古巴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uba)那座美麗的和歷史悠久的主教座堂(1522年)的修復工程也已完成。
教會和國家。隨著「革命」的勝利(1959年),教會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一直處於困難和傷痛之中。「從1960年代起,源自於辯證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推動革命政府的青年叛亂者,為古巴社會的世俗化鋪設基礎。」在第一屆文化教育大會(1971年)期間,設定了古巴社會世俗化的基礎,推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正式的國家理論,中學、高中和大學教育的主要參考點。宗教活動管制被列入1976年的憲法,信徒正式受到古巴共產黨(PCC)的排擠。
1980年代,政權控制稍微有所緩和,允許天主教司鐸參與拉丁美洲解放運動,參與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洪都拉斯(Honduras)及瓜地馬拉(Guatemala)的游擊戰。允許宗教領袖的訪問,包括加爾各答的德勒撒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以色列·梅厄·勞(Israel Meir Lau)大經師、拉丁美洲主教團(CELAM)成員等。信徒也獲准出席古巴共產黨第四屆全體會議。另外,繼1998年若望保祿二世後,2012年本篤十六世的歷史性重要訪問,標誌著向緩和與和解邁出重要一步。所有這些都激發出對教宗方濟各來訪的希望。
美古關係解凍。儘管教宗方濟各多番努力,減低自己在緩解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但奧巴馬(Barak Obama)和勞爾·卡斯楚(Raúl Castro)還是滿懷感恩地承認他的作用。2015年7月20日,兩國重開大使館;2015年8月14日,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出席了美國駐古巴的大使館的開館儀式。美國國會仍需要予以批准,因此古巴之後,教宗訪問美國並出席第八屆世界家庭會議(World Meeting of Families)絕非偶然。世界家庭會議將在費城(Philadelphia)召開,安排在訪問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和紐約(New York)。他將是第一位在美國國會發言的教宗。在訪問拉丁美洲回意大利羅馬途中接受一大群記者採訪時,教宗被問及美古關係解凍可能會帶來的好處或弊端。方濟各回答說:「雙方都會收穫某些東西,也會失去某些東西。這在談判期間就已如此。雙方都收穫和平。這是肯定的……相遇和友誼,還有合作……這都是收穫!」
古巴迎接教宗方濟各蒞臨的準備功夫
這個島國很快將迎來首位拉丁美洲教宗。人們的期待改善國家與教會的關係,還有慶祝古巴與美國關係的解凍。以下是來自主教的訊息和有關普世博愛運動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