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可營造交談氣氛

 
2001年2月7日,盧嘉勒在盧比亞諾回答當地居民的問題。

Crusana (哥倫比亞):親愛的盧嘉勒,我們發覺你是「本土化」的導師,甚至在靜聽,那種打成一片獨特的層面上,會專心致志聆聽對方。你可否告訴我們,你在這方面的經驗呢?

Chiara Lubich: 我的經驗是這樣的。在瑞士,甘地的孫兒告訴我:「盧嘉勒,你看,方法是『聆聽』!」他這樣說,也許是基於這個原因:談話的背後蘊藏着豐富的知識,也充滿着差異,你要懂得這些才可以說話。我把他這句話銘記在心……在探訪哥印拜托的時候……我開宗明義說:「我來到印度是要聆聽,為此我在這兒。然而,你們請我說幾句話,我就說吧!然後會有很多機會……無論如何,我有18天的時間可以聆聽。」就是這樣,總是抱着這種心態。我發覺,我看到,我發現用聆聽的方法進行所有的對談都是無往不利,因為,首先幫助你「本土化」,即是深入明白對方的文化,令你明白到,對方所用的語言風俗,他的表達方式,是這樣,或那樣。同樣,耶穌講話時也採用比喻方式,談及葡萄樹和枝條;談到花兒,田裏的百合花等,都是當地的文化,所以很容易明白。因此,要聆聽,聆聽。我發現……根本沒想過,但我已經「本土化」了!我進入對方,明白他們所採用的語調文句。我更明白到……他們更為我們準備了一些文獻,幫助我增加一點點知識,並更能理解他們的文獻,他們的諺語。例如:他們那句諺語……我覺得真的很特別,那句諺語是談及愛仇人,也是我們基督徒的特色,原來他們的宗教也有這個概念。我不曉得是來自我們的,或者是源自天主聖神給他們的,總之,他們有這意念。他們的諺語是這樣的:「檀香木,具檀香味。斧頭斫了檀香木,檀香木報復的方法就是讓斧頭沾上檀香木的芬芳。這是愛的報復,就是愛仇人。因此,去聆聽就會明白。所以,之後在你講話時,可以採用你學到的這些表達方式、諺語,或那些話題來說明你的想法。此外,聆聽還有另一個好處……我聆聽了好幾個小時。聆聽還有另一個效益,就是你聆聽完畢後,他們覺得自己也應該聆聽你,至少為了禮貌上而如此,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問你:「你呢?想說些什麽嗎?」那麽你說:「好!我來印度真的為了聆聽!」「對!但……你的靈修精神呢?你的靈修生活是怎樣的?你是一個靈修大師,你是哪一類的靈修大師?」那麽,你解釋你的靈修吧!你明白嗎?就是這樣的。然而,這種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對談,與不同宗教交談;基督徒合一的對話,因為不是所有其他基督教派我們都認識;還有天主教會內團體之間,因為不是所有教會內其他團體、運動及別的組織我們都認識,我們只認識我們生活圈子的情況。有必要這樣對談,嗯!」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