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裏。」
(路 12:34)
聖史路加記載了耶穌這番教導,發生在耶穌與門徒一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祂在走向死亡和復活,走向祂的逾越。祂在路上向自己的門徒講話,稱他們為「小小的羊群」[1],並吐露了祂的心事,祂心靈深處的態度,例如不依戀世俗的財富、信賴天父的眷顧、內心保持著警惕,及積極準備和期待天國的來臨。
在前面的章節中,耶穌鼓勵門徒放下一切,甚至放下自己的生命,不要為物質需求而憂慮,因為天父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反之,祂邀請他們去尋求天主的國,並鼓勵他們「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 [2] 當然,耶穌並不是在勸誡門徒對世俗事務抱著消極態度,或是在工作中表現得不負責任。祂的目的是要消除我們的焦慮、不安和恐懼。
「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裏。」
「心」在這裏指的是我們整個人格的中心,它給我們全部的生活賦予意義。「心」是真誠的所在,人在這裏無法欺騙或掩飾。「心」通常意味著真實的意圖,也就是一個人真正所思、所相信和所渴望的。「寶藏」是我們最為珍視的東西,因此享有優先地位,我們認為它能夠為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帶來安全感。
教宗方濟各說:「今天,一切都可以用金錢買賣,而且似乎人性尊嚴本身的意義都取決於可以用金錢的力量獲得的東西。我們被驅使著只顧去積累、消費和娛樂,並被一種有辱人格的體系所束縛,使我們無法超越我們眼前的需求。」[3] 然而,在每個人心靈深處,始終存在著一種對真正的幸福——那種不會令人失望的幸福——的迫切追求,這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滿足的。
盧嘉勒寫道:「是的,你所尋求的確實存在:在你心中有著一份無限的、永恆的渴望;永不消逝的希望;一份能戰勝死亡陰霾的信德,並為那些相信的人帶來光明。你所懷的希望與信德絕非徒然!因著天主的愛,你盼望,你相信。」[4]
「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裏。」
這句聖言邀請我們自我省察:我的寶藏究竟是什麼?我最關心的事物是什麼?答案可以是五花八門,例如經濟地位,也可能是名譽、成功、權力。然而,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必須不斷地回歸真正的生活,那種不會消逝的生活,那種源自福音之愛徹底和要求嚴謹的生活:
「對於基督徒而言,僅僅做到良善、仁慈、謙卑、溫良、忍耐等是不夠的,更需以耶穌教導我們的仁愛精神對待弟兄姊妹。…… 事實上,仁愛並非只是願意付出生命,而是全然付出生命。」[5]
我們都應以這樣的尺度去愛我們每天在家庭中、在工作上、在任何地方所遇到的每一個近人。這樣,我們的生活便不再想著自己,而是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而生活,並體驗真正的自由。
本文由奧古斯托.帕羅迪.雷耶斯(Augusto Parody Reyes)和《生活聖言》小組撰寫
[1] 路12: 32
[2] 路12: 33
[3] 參閱教宗方濟各,《祂愛了我們》通諭 ,218號
[4] 參閱盧嘉勒,〈1944年6月〉《早期信件》,【意】羅馬:新城出版社,2010年,第49頁
[5] 參閱盧嘉勒,〈電話通訊〉《盧嘉勒的著作》,【意】羅馬:新城出版社,2019年,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