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友能與你同甘苦、共患難、闖天下、創未來……這些都是普世博愛運動與印度教接觸初期的標誌,要追溯到1980年代中葉,在印度……

誕生在特倫托的普世博愛運動伊始時的見證人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於80年代中期,代表普世博愛運動參加世界宗教和平議會(Conferenza Mondiale delle Religioni per la Pace簡稱世宗和WCRP),與當時世宗和主席印度教領袖阿嵐博士(dott. Aram)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彼此分享理想,生活與憧憬,從而開始了普世博愛運動與印度教的接觸。

阿嵐博士去世後,由他創立的善提阿舒蘭(Shanti Ashram平靜靜修)團體聯同印度泰米爾納都(Tamil Nadu)的甘地派別的不同代表,於2001年1月,邀請盧嘉勒到印度,給她頒贈2000年度和平衛士獎(Premio Defender of Peace 2000),在獎狀上表揚「盧嘉勒孜孜不倦在所有人中,擔任散播和平與愛的種子的角色,她不斷強化脆弱的和平局勢,促進人類的繁榮、幸福、精神與文化」。逾500位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人士參加頒獎典禮。當時,盧嘉勒談到她的靈修經驗,並突出福音與印度教經書之間共同的元素。盧嘉勒在日記上寫下那幾天的經歷:「我來到這裡是要認識,並盡力保持緘默去學習……尤其是讓我明白到一切法則之首,就是容忍,愛!也許這處可以展開我們的對談。」

在同一個場合上,蘇邁亞梵語文化研究中心(l’istituto culturale Somaiya Sanskriti Peetham)的卡娜·阿查爾雅教授(Prof. Kala Acharya)深深被盧嘉勒所打動。她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内馬上安排一個在蘇邁雅大學舉行的聚會,約有600人參加。

這些接觸奠定了在孟買和哥印拜託(Coimbatore)與印度教對談的根基。

於是,開始了與孟買的大學教授們一種深化的對談。為能夠繼續發展已開始的道路,他們決定在2002年,在羅馬進行學術交流,舉行第一屆研討會,主題是『宗教虔誠與愛的筵席是愛天主與愛弟兄的道路』。蘇邁亞大學的卡娜·阿查爾雅教授認為:「這次聚會是一個深刻的靈修經驗。」

這個共同歷程的另一個里程碑是2003年,盧嘉勒應印度巴拉提亞·維雅·巴溫文化中心(Centro di cultura indiana Bharatiya Vidya Bhavan)的邀請再度赴印度。藍德雅談到從福音中所發現的愛的藝術其中一個要點,即與別人『打成一片』,正是對談的秘訣,引用了盧嘉勒的話: 「我們與他人接觸之際,需要與對方在等同的層次上,無論任何人,一律視同自己的一位合作夥伴。爲此,有必要捨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宗教上的豐富產業。同 時,我們內心要空虛自己,讓弟兄有自由的空間講出他們的見解,為能夠明白對方。這種態度是異常重要,更是不可或缺的,會產生兩種效果。首先,幫助我們進入 弟兄的天地,深入明白他的文化、他的用語、他的信念、他的思維等。此外,可以幫助弟兄準備去聆聽,於是達到忠於天主和忠誠對待弟兄的『尊重宣講』。總是要 尊重對方的想法,我們坦誠地表達對某些話題所持的信念和見解,卻不可強諸於他人,也不意圖用自己的思想來說服他人。」

文化中心的主席達維教授(prof. Dave)評論說:「這就是我們一條已經展開了並將有長遠發展的道路。盧嘉勒的話把我們帶到思維的基層中,即我們印度梵語所稱的『宇宙宗教』。」

這種對談的經驗正突出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恰恰在印度所講的話:「我們透過對談,讓天主親自臨在我們中,因為在對談之際,我們彼此向對方開放,我們也對天主開放,結果人與人之間能達到合一,人們與天主契合。」(1986年2月5日在印度馬德拉斯與不同宗教代表見面時的講話)

從一開始,與甘地運動的對談就具有這種經驗的特色。自2001年8月起,每年在哥印拜陀(Coimbatore)都會舉行圓桌會議,一起去面對和探討有關人性和靈性的主題,主要是建基於甘地的思想和合一的靈修(合一的靈修  spiritualità dell’unità)。另外,大家又會一起合作,推動社會性的計畫,特別是培育新一代和平的意識,尤其是加強彼此的認識,從而在大家之間建立起一份真正的手足情誼。

有關過去研討會的詳情可以瀏覽以下的網站:

2004年『印度教與基督信仰的靈修道路』“

2008年『從基督信仰與印度教的角度看神、人和宇宙』

印度教徒和基督信徒的對談

米諾蒂•阿嵐(Minoti Aram):一位跨宗教交談的先鋒

生活見證

文章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