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1992年,盧嘉勒在這塊地放下瑪利亞之城中心首塊奠基石一樣,洋溢着喜樂、驚喜與熱忱。事實上,當年「運動」創辦人盧嘉勒早已料想到在這座福音小城將成立一所學校,進行福音與非洲文化各個範疇之間的對談,給福音新傳一種全新的推動。
協同會長岑浩思確切指出:「本土化更深層的方式就是打成一片,即盧嘉勒曾在非洲所經驗到的,如同給我們處身在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一種方法。『打成一片』要以耶穌在十字架上被捨棄作榜樣。祂為了愛世人,甘願成為虛無,愛的虛無。同樣,我們如同祂一樣,面對文化的差異也應當學習令自己成為虛無,之後能體驗到的,並非一無是處,卻是充實的虛無。」
為許多參加者而言,這確切成了非洲大陸上諸多挑戰的答案,正包含着本土化的內涵。另外,這也是全球化現象的解答。岑浩思再次激勵大家說:「本土化是必需的!藉着生活合一的靈修,我們可以與其他文化接觸,尊重對方的真理,在對談中發現差別的美好,不僅在非洲,在全球也適用。」傅瑪利又強調:「世界肩負着沉重的痛苦,缺乏和平與和諧。深入活出『打成一片』就能促進本土化,也代表着一種修和的可能性。」傅瑪利明確指出:二十四年前學校奠基之際「盧嘉勒從一開始已給第二代交托那些識別的工具。」傅瑪利朝着未來又說:「我們已進入學校的新階段,只要看看人數與日俱增。」

來自喀墨隆的Peter說:「傅瑪利替我們的心較準座標,瞄向我們有的使命,落實合一的靈修。正如盧嘉勒認為不是強迫接受「白光」,而是由此而獲得啟廸。全球化是在所必行的進程,我們特有的禮物就是福音化的生活。」
來自布隆廸的尼哥德摩又說:「我明白到的是回家後,先從自己做起,在社會及政治範疇上落實福音,尤其在衝突中給予愛的答覆,這正是非洲許多國家的人民所期待的,刻不容緩。」
肯尼亞:本土化學校
藉合一靈修的光照,非洲文化與福音對談。學者、神學家、人類學家等齊集在肯尼亞奈洛比附近探討這個主題。普世博愛運動會長傅瑪利和協同會長岑浩思也有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