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igiosi「耶穌是天主聖言降生成人。教會是福音的體現,為此,教會是基督的淨配……。每個修會或團體,可以說就是體現耶穌的一個表现;祂的一種態度;祂生平中的一個事實;祂的一份痛苦;祂的一句說話……。教會是偉大的基督在歷史上的延伸……。在教會內所有的修會與團體,以不同方式體現天主是愛……。我們必須在不同修會之間,令天主的愛川流不息。有必要去認識、明白、愛慕天主聖三之間互愛的關係。」(盧嘉勒)

彰顯教會和人類因手足情誼與所有神恩之間的共融而變得充滿朝氣;促進在個別修會或團體内的團結,重新認識各自的創會人;振奮實現各自修會的會規和法規的決心;為今天的教會與人類而實現各自的神恩。凡此種種,都是那些附屬於普世博愛運動的不同修會、過奉獻生活的團體、傳教組織和新興團體的人士,所懷有的同一目標和結出的其中一些靈修成果。

在特倫托的方濟各嘉佈遣修會最先對這個剛誕生的嶄新靈修團體深感興趣,他們目睹在他們的教堂和修院附近的嘉佈遣廣場2號,誕生了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名為Focolare,意思是『火爐』,也是過守貞生活的初期核心成員的居所。

1947年,由於盧嘉勒到亞西西和羅馬,其他修會人士也陸續接觸合一的理想。這些修會人士之間開始相聚,分享由合一神恩引發的福音化生活經驗。

1967年是修會人士運動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當年夏天,25位來自整個歐洲的男修會會士在特倫托附近相聚15天,加深認識合一的神恩。從那一刻開始正式成為整個普世博愛運動男修會會士分支誕生的日子。盧嘉勒親自說明這個分支的特色:「他們的合一並不需要有任何的組織架構……,他們是由同一的靈修精神所維繫。」

Religiose a Loppiano女修會的修女也是一樣。歷史性的日子算是1971年4月14日。來自20個國家,80個修會的400位修女獲得教宗保祿六世接見。在這個場合上,教宗給她們指示出要走的方向,他說:「恰恰在普世博愛運動的弟兄仁愛的氛圍下,加深認識你們各自的創會人及其精神,與他們建立合一。」

在男女修會人士的身邊也誕生了新青修生(新一代的青年修生),這些青年修會會士在不同的修會裡接受初期的陶成,他們在準備過奉獻生活的培育期間,切願生活合一的靈修。

199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瑪利亞事業的總章程,透過教廷平信徒委員會的公認,不同修會和傳教組織的成員可以正式成為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普世博愛運動不同修會人士的規章第五條中列明,他們之間的維繫「本質上是一種靈修性的承諾」。當然這些修會人士必須先取得自己長上的同意。

Religiosi, Claritas - Loppiano為能夠給這些屬於各個修會、過奉獻生活團體、傳教組織和新興團體加深認識和實踐合一的靈修,在普世博愛運動不同的福音小城中設置國際靈修中心,讓修會會士和奉獻生活的人士可以透過互愛的關係見證他們各自所屬的神恩。

2004年10月25日,宗座拉特朗大學屬下『嘉肋獻身生活神學學院』,給盧嘉勒頒授奉獻生活神學榮譽博士學位。

修會人士運動又分別以八種語言出版《合一與神恩》期刊傳播理念,以促進不同神恩之間的共融。

男修會會士與奉獻生活人士國際秘書處

意大利羅馬

Via della Selvotta, 25 00041 Albano L. (Roma) IT

電話 +39-06-9323875

傳真 +39-06-9321769

電子郵址info.religiosi@focolare.org

修女與奉獻生活人士國際秘書處

意大利羅馬

Via Piave, 15   C.P. 22 00046 Grottaferrata (Roma) IT

電話 +39-06-9411822

傳真 +39-06-9411822

電子郵址villa.achillia@focolare.org

『光輝』靈修中心

意大利佛羅倫薩 嚴慈薩 盧比亞諾

Via San Vito, 53 – Loc. Loppiano 50064 Incisa Valdarno (Firenze) IT

電話 +39-055-8336058

傳真 +39-055-8333833

電子郵址 info.claritas@focolare.org

『厄瑪烏』靈修中心

意大利佛羅倫薩 嚴慈薩 盧比亞諾

Via San Vito, 13 – Loc. Loppiano 50064 Incisa Valdarno (Firenze) IT

電話 +39-055-8335934

傳真 +39-055-8335270

電子郵casa.emmaus@focolare.org

文章

泰國:紀念一位特別的朋友

泰國:紀念一位特別的朋友

貝內德塔修女(Sister Benedetta),昵稱「貝內修女」(Sister Bene),她為泰國教會認識,包括這個國家從南到北的司鐸、修女、主教和教友。
定期拜訪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佛教僧侶也認識貝內德塔修女。她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女性,無所畏懼卻又溫順有禮。她懂得如何接納別人,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去探訪她。任何大大小小的問題、任何需要、有好消息想要分享……。她不曾因任何事情而遭到誹謗,又洞悉人心,也知道怎樣去愛他們。一次,一位主教說貝內德塔修女是「一位金銀修女」,因為她能為窮人找到全部所需的金錢。
探訪泰國最北端時,你總是要去和她「聊聊天」,就如她所說的。她很享受聽到「大家庭」的消息,她喜歡稱「運動」為「大家庭」,並和很多人分享「運動」的生活。我們常常在瑪利亞之城遇見一些人,都因她而聽過有關合一的靈修;或者有路過「運動」中心的人來探望我們,因為他們曾聽見貝內修女談到過我們。換句話說,貝內德塔是一個真正的精神上的母親,給許許多多的人帶來很多超性的生命。他們中很多人和一大群主教、司鐸及教友一起參加了貝內德塔修女的葬禮。淵巴寶(Wien Pa Pao)那座小小的教堂和與之毗鄰的、她生活過的修女院都有人滿為患。
貝內修女,俗界稱她為貝內德塔·卡諾娃莉(Benedetta Carnovali),是「運動」的一根支柱,很多屬於泰國普世博愛運動團體的人,是因為她而被「運動」吸引的(包括佛教徒)。有人這麼評論她:「一位真正的修女和一位真正的核心成員。」又說:一位「與別不同的」修女,總是忙碌不停,但同時,在個別地愛身邊的人時又非常「堅定」。她是一個會打電話祝你生日快樂的朋友,儘管她的聲音逐年衰弱,但內在的力量卻並非如此。無論什麼時候接近她,你從不會有打擾她的想法。好像她唯獨盼望著你,除了歡迎你之外,便無所事事一樣。其實,她相當忙,直到生命的最後時日,她還在負責遠距離助養計畫,從這一點便可見一斑。
貝內修女在緬甸(Myanmar)生活過很多年,然後來到泰國。那時,所有修會人士遭緬甸政權驅逐。她於1963年認識了普世博愛運動的男會士們,從那時起,她在緬甸就認識,並生活「運動」的靈修。轉移到泰國後,她繼續加深和普世博愛運動的友誼。她去「運動」中心住上幾天時,用盧嘉勒的話來滋養自己。
就像所有真正跟隨天主的人一樣,貝內德塔修女也遇到了自己的黑夜,跟隨耶穌途中的「暴風雨」。她具有耶穌真正門徒的氣魄,以英勇的愛德來面對。她和早期女核心之一華樂(Vale Ronchetti)保持深深的合一,雖遭遇許多誤解,仍奮力前進。她常常被問及這個問題:「一個修女怎麼可以屬於一個有著這麼多平信徒的運動呢?」還有從人性層面而言,有着完全荒謬大大小小的迫害。可是,天主以某些奧妙的方式,利用這些事情,讓貝內德塔修女越來越成為一個合格的修女;在精神上越來越成為盧嘉勒的女兒(正如貝內德塔常常說的);越來越成為合一的宗徒,從她所結的果實來看,在東南亞地區沒有人可與她相比。她留下了一個仁愛、親切、溫和、力量、為最弱小者愛心服務的遺產。例如:為阿卡族(Akha) 人所做的事情。
她面帶笑容離開我們,只有那些經驗到有可能把痛苦轉化成愛,並讓這愛成為自己生活的理由的人,才會有這種特別的笑容。貝內德塔修女「“飛向」”天堂,年屆90,在聽完她所喜愛的「運動」的歌曲——「唯有感謝」(Solo grazie)後,便與世長辭。她安詳地死於年邁體衰,一如她始終生活的那樣:平安與祥和,因為她確定,從她小時候起(她是個孤兒)就一直擁抱她、扶持她善度修會生活的「雙臂」,正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途上等著她。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展示出在今天成為一個聖人仍舊是有可能的。
路易吉·布托里(Luigi Butori)
Recommend on FacebookTweet about itTell a friend

[全部資料]

我的終點在何處?

3
我的終點在何處?

在這奉獻生活年裡,我們深入地看一看瑪麗艾拉•賈妮妮修女(Sr. Mariella Giannini)的經歷。她從意大利去到菲律賓,後來又到西班牙。她體驗到那些沒有人願意經歷的黑暗時刻。

[全部資料]
«...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