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有限變成富足
朱里奧•恰洛奇的話很好地解釋了世界疾病日(2月11日)。他經受中風之疾已有21年。
[全部資料]新家庭運動是普世博愛運動的一個分支,成立於1967年,由那些致力生活合一靈修的家庭所組成,切願在家庭領域中傳揚那些提倡普世手足情誼的價值觀。
新家庭運動為家庭和為已訂婚的男女提供培育課程,尤其關心存在危機的夫婦、鰥寡、分居或離婚、再婚或同居的人士。透過會議和出版事業,並與其他家庭培育的機構合作,致力促進一種家庭的文化和適當的家庭政策。
新家庭運動内的夫婦,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教養子女的方法都是建基於落實福音的生活,並與其他家庭一起進行建設性的對談,進而一同關注當地在文化、社會和宗教範疇上的各種情況,展開對話。
從運動的伊始,盧嘉勒已得到左丹尼得天獨厚的幫助。他是第一位已婚的核心成員,既是作家,又是意大利政要。盧嘉勒總大力突出天主給與婚姻生活那個美麗的計畫,並強調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和家庭本身對社會的影響。盧嘉勒在1974年向新家庭講話時表示:「我相信合一神恩與婚姻的聖事性結合起來,能夠形成一份無法衡量的傑作。」
為此,盧嘉勒經常勸勉新家庭運動的夫婦,要努力以互愛為他們的核心,並幫助有困難、破碎的家庭;鰥寡人士,或被遺棄的孩子,和所有邊緣的情況。
1967年7月19日,在新家庭運動誕生歷史性的時刻上,盧嘉勒向他們這樣交托:「現在,在你們面前……,我似乎看到耶穌環顧世界,看到種種疾苦,動了憐憫的心,因為祂把這個部份的世界全部放在你們肩上,即最支離破碎和最肖似祂被捨棄的一面。然而,同樣的耶穌,要透過我們的目光,來看這些民間疾苦,並作出行動,因為這顆憐憫的心腸不可僅僅流於感性的層面,要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隨著時間,全球不同的國家紛紛成立一些組織,透過文化、靈性和物質方面的行動,為家庭謀求幸福。
例如:
*1998年在意大利成立『新家庭行動』(AFN)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沿著三個方面發展:
-為家庭推行文化和培育方面的活動。
–合作發展:透過遠距離助養計畫去幫助經濟拮据的家庭和兒童,在全球53個國家已推行這樣的計畫。
-2001年獲得部長理事會主席屬下的國際性領養委員會批准,成立為一個國際性領養的機構,與六個國家合作。
*勞麗圖學校
1982年,新家庭運動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盧比亞諾福音小城,為那些來自世界各地在小城居住一段時間的整個家庭提供培育,藉著合一靈修的啟迪,加深明白有關家庭方面的不同主題。獲得培育的這些家庭(到目前為止來自五大洲共計1500人),回到本國成為其他家庭的參照。
新家庭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包括定期舉行的國際性家庭節。成千上萬的家庭相聚在羅馬,彼此分享他們的具體經驗和在進展中的各項計畫。
1981年,在首屆家庭節上盧嘉勒向在場的兩萬兩千人這樣說:「今天的家庭需要注射一種強勁的愛。」她補充說:「我們的運動是要使每個家庭與生俱來的愛復甦,這份愛完全是天主的一份恩賜。」
1993年,盧嘉勒在家庭節上談到家庭如同『人類第三個千年共融的種子』,她祝願說:「家庭固有的價值觀,如白白施予;服務精神;相互性等都可以移植在整個人類大家庭中。」
盧嘉勒在2005年的家庭節給家庭的訊息是勉勵他們實踐和見證在家庭的互愛,「為能早日實現人類合而爲一的時刻」。當時在羅馬坎皮多尼奧廣場上(piazza del Campidoglio),與全球在同一時間舉行聚會的145個地方中的七個城市以視頻相聯。
新家庭運動成立40年後,盧嘉勒看到其發展和各種成果而強調說:「家庭是社會最先決的細胞,具備崇高和美麗絕倫的計畫,要求艱巨的代價。」
她補充說:事實上「在世上締造和平,家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她又說:「……你們的存在,要成為合一;牢固的愛情;落實的福音見證。於是你們不僅在喜樂中生活,並持續不斷吸引許多心靈去體驗愛,直到與整個普世博愛運動一起實現普世手足情誼。」(節錄自2007年11月3日的講話内容)
目前,全球新家庭運動的成員共80萬人。
電子郵址:famiglienuove@focolare.org
網站://www.famiglienuove.org
朱里奧•恰洛奇的話很好地解釋了世界疾病日(2月11日)。他經受中風之疾已有21年。
[全部資料]薛子慧(Theresa)與譚浩章(Sebastian)分享他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接觸有需要的人的快樂!Theresa (廣東話+意大利語字幕): 我們檢視關於家庭的生活,便想到:究竟最重要給小孩子什麼呢?我們明白到,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天主,祂對每一個人的愛。
[全部資料]意大利佛羅倫薩西格納(A LASTRA A SIGNA)的一個家庭推行牀與早餐的計劃。
[全部資料]這個國家正經歷經濟和社會嚴重的危機。1月27日,普世博愛運動的家庭在開羅聚會,名為「希望與喜樂之源」,為埃及社會作貢獻,帶來希望。
[全部資料]意大利的一位醫生認識了從非洲坐船漂泊到意大利罹患重病的難民——穆罕默廸(Mohamed),並與妻子和兩個孩子收留了他。一個愛的經歷比死亡來得強烈。
[全部資料]盧嘉勒認為按着祂為人類甘願捨棄自我與失去關係的愛情的足跡,可以克服家庭紛爭與危機。家庭是天主臨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