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捷克的司鐸人數很少,具體而言,連最少兩個神父走在一起生活都沒有可能。然而,那位曾為我父母舉行婚配聖事的神父年老時,我建議他與我一起住,這樣我可以照顧他。為配合一位老人所需要的特別照顧,所以神父住所和教堂的建築架構都需要有所改變。隨後不久他中風,所以需要更悉心照顧。然而我認為在我的司鐸生活裏最美的經驗,不在於我看到有多少人的皈依,而是這份共同分享深邃的生活。」
「經過九年司鐸辛勤工作的生活後,我開始神經衰弱,於是我被安排與另一位神父一起生活,真的就挽救了我的情況。我能夠繼續在堂區服務,逐步我也康復起來。」這兩個生活見證的分享是5月24日傅瑪利在布拉格最後一天與一群認識普世博愛運動的司鐸聚會其中的一個環節。
捷克共和國的司鐸生活並非容易,因為全國的天主教徒佔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熱心的教友估計只有百分之四,而且司鐸的人數也很少,於是他們每一位要同時照顧多個堂區。今天在瑪利亞之城中心相聚的神父們,其實早已在共產政權時期(大部分神父都屬於這種情況)已經投入盧嘉勒所提出的共融靈修。他們都不能不強調神父們彼此分享快樂,分擔痛苦、辛勞、成敗,為他們確實成為真正動力的來源,又如他們中某些人所表示的,為他們而言,更是他們的救恩。
教廷駐布拉格大使曹瑟魯蒙席(mons. Diego Causero)到來問候與會者,也少不了強調說:「我感謝分享經驗的神父們,我特別喜歡兩點,樂意與一位年老的神父一起生活,並熱切地分享他們的生活。我們中許多人就是缺乏這份熱情。也許我們知識淵博,但我們必須具有這種熱愛之心。幸虧在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之間仍然保存着這份熱情,藉此給予精力、創造力和擴張的動力。他們在共產主義時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祝願你們現在同樣精力充沛,因為捷克人民需要富有人情味的領袖,懂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共同努力!」
傅瑪利與方樂德在不同的話題上與他們深入對談,例如合一神恩帶來集体靈修的新穎之處;怎樣為本地教會和運動本身而付出;聖召、青年等。一位神父問道:「在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聖召減少,相反,在也許不太富裕的國家卻產生更多聖召,你們認為是由於靈性或社會的因素所構成?」傅瑪利回答說:「當然社會的因素是不會缺少的,因為經濟力較強的地方就有較多的雜念,很容易湮沒了天主的聲音。我不認為天主減少給與聖召,因為天主總繼續召叫人,但肯定地能够正面回應祂的人卻因此少了。然而由於青年有機會去嘗試任何一種的經驗,也恰恰如此,往往他們體驗到更深切的不滿。這一切成爲天主更強而有力地召叫他們的機緣。為此,我相信有必要照顧靈修的層面而非社會方面。我們要專注的表達一份強烈的靈修精神,讓人看見我們是幸福快樂的。」
同樣,在青年的領域,司鐸所作出的貢獻是決定性的,一般而言,青年以神父們做參照。捷克全國的教會都熱切關注下一代的培育。共和國的九個教區都設有『青年中心』,有一位神父、一個家庭和青年的教友長駐負責,又有靈修中心安排接待不同組別,或路過的青年,包括領洗的和沒有信仰的青年。將有大約三千的捷克青年參加在馬德里即將舉行的世界青年日,他們為教會與國家帶來希望。
特約記者尼哥斯雅(Aurora Nico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