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查樂斯(Charles Moats)

 
『在黑人地區的查樂斯』 (1951/11/9--1969/6/28)
1

「時下的人們以為採用報復與暴力就是解決問題的竅門,是令人類進步的方法。我們的革命與這種觀念抗衡,並給世界帶來愛。以這種心志在各種範疇上服務,如家庭與財富;藝術與科學;政治與工作;哲學與神學;生命與死亡,都一一奉獻給天主。」以上是盧嘉勒向普世博愛運動的青年所作出的呼籲,也包括那生活在黑人地區的查樂斯,為了這些革命性的話而捨生。

1951年查樂斯生於芝加哥,他是非洲籍美國人,在一個因罪惡滿盈和民族紛爭而發生暴力的城市居住。他從不認識自己的父親。母親即使有酗酒的問題,却決定把四個孩子養大成人,也希望孩子『走上正軌』。查樂斯在住宅區出生,然而12歲那年,他舉家搬到羅白泰萊區(Robert Taylor Homes),也是城市中最聲名狼藉的地區。確實,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掉進罪惡與暴力的陷阱。然而,查樂斯天資聰敏,自然地馬上引起注意,很快並屢次在威迫利誘之下被迫要加入區內的黨派,然而他們叫『Chuck』的查樂斯總是能夠有辦法拒絕。事實上,那段時間他透過一位神父獲得一個新的發現,認識普世博愛運動的青年,即新青,給他帶來希望。

新青的目標是藉著天主之名『令全球的青年團結一起』,甚至跨越大家民族膚色的分隔。恰恰與查樂斯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很短的時間內,查樂斯、馬克、秦姆和卡里,他們之間雖然年齡不同,膚色有別,來自不同階層,卻成為合拍的一群。開始建立相反的標識,在黑人區內帶來的不是冷漠而是合一。

查樂斯猶如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許多其他人一樣,選擇非暴力與福音仁愛的精神。與新青們分派傳單,解釋他們的理念。他也會彈奏吉他和敲擊的搖滾樂,並在他們美國人的報章裡做編輯工作。然而,他卻是黑人區的一位青年,黑人區內難以容納這種與白人經常往來的行為,人心激憤,恰恰在殺害馬丁路德金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選擇這種行徑會招來殺身之禍。

在一次吵架與交火中,他倖免與難。然而,1969年6月24日,終於成為無數次襲擊的遇害者。這一次子彈打中前額,他的情況非常危殆。幾個小時候,他清醒過來,家人趕得見他最後一面。在進入昏迷狀態之前,他能夠領受臨終傅油聖事。這個消息一傳出後,全球各地都為他祈禱。當時恰恰在羅馬正舉行新青大會,本來『Chuck』應該代表美國青年參與這次大會。1969年6月28日,他證實死亡。

查樂斯18歲的生命見證在今天比昔日更顯露出來。正如他的外祖母所說:「“誰敢於承擔責任,我想他們都不敢,因為肯定他們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他們沒法面對法律的制裁。然而,我卻對我的查樂斯很有信心,我認識他,我知道他卻準備好面對天主。」

查樂斯的生平雖簡單卻卓越,在今天仍然具吸引力。新青國際樂隊團因他的生平而獲得靈感,創制音樂劇『街燈』,並由不同组别在全球各地,如从墨西哥到中国;从德国到古巴;从波兰到牙买加的学校、監獄和那些最困難的地區推行『非暴力的力量』的行動,為許多人帶來『黑人地區查樂斯』精神的美景。

評論的守則(500)

 

Feedback

  1. SD

    Estas historias reales de gente maravillosa, que se deja llevar por Dios, no deben terminar jamás!!!
    Tienen que seguir siendo un punto luminoso al cual mirar siempre que a uno le vienen las ganas de ir hacia atrás… Y, sobre todo, poder escribir la propia historia.

    回复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