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區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
因當地主教的要求,普世博愛運動三位核心成員在小喜馬拉雅山開設了一個「中心」,接受挑戰,通過自己的生活把福音之光帶到那片肥沃的山地。
[全部資料]也許最好以普世博愛運動初期女核心成員的經驗來解釋『在她們中間有耶穌臨在』的含義。她們很快便學會這樣去生活,正如福音中耶穌在復活後向厄瑪烏門徒所講的話:「當祂在路上與我們同行,我們的心不是熾熱的嗎?」(路24:32)耶穌總是耶穌,即使只是精神的臨在,聖經有這樣的解釋,滿心充滿基督仁愛的心火,這就是生命!厄瑪烏門徒認出復活的耶穌後,無限地渴求:「上主,請袮留下來,已日落黃昏!」(路27:29)厄瑪烏門徒的經驗為我們人人都是很重要,因為能夠對照合一的靈修。原因是假如我們不尋找和再次尋找耶穌所允許的臨在祂的門徒中間,即「那裡有兩個或三個因我的名字相聚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那麼,在運動內的一切都是徒然的。耶穌活生生的臨在能廣闊視野,使仁愛變得具體,更靠近真理。
盧嘉勒這樣寫道:「每當我們彼此相愛,我們感動生命重新振作,意志更堅定,生命更滿全,為什麼?馬上顯露答案,正由於在我們中間踐行了這份愛,耶穌的話:『那裡有兩個或三個因我的名字(即在我的愛內)我在他們中間。』(參閱瑪18:20)耶穌靜悄悄的,猶如一位肉眼看不見的弟兄在我們這群人中。那麼,愛與光的泉源就是祂在我們中間的臨在。當然不願意失掉他。同時更清楚明白到,由於我們的缺失,令我們體驗過祂的那份臨在變得褪色。」
盧嘉勒繼續指出:「然而,這些時刻我們嘗試返回那個我們已捨棄的世俗去尋找,『耶穌臨在我們中間』的那個經驗實在很強烈,能夠令我們放棄世間的虛幻,因為祂神聖的臨在,突顯出世俗事情下品低微。反而,猶如海上遇難抓緊任何可以逃生的東西。同樣,我們嘗試採用福音所提議的任何方法去重組那分裂的合一。正如兩塊木材交叉搭起燃燒自己才能生火。同樣,假如我們願意在耶穌恒常地臨在的情況中生活,就有必要生活目前一刻所有那些德行(忍耐、謹慎、溫良、神貧、純潔……)所要求的是與弟兄那份超性的合一絕不可減少。我們明白到耶穌在中間的臨在不是一勞永逸的實情,因為耶穌是生命,具能動性……。」
盧嘉勒又解釋說:「『那裡有兩個或三個』這些話既神聖又奧妙,往往只有實現以後,才發現它非凡無法。那兩個或三個……,耶穌沒有特意指出是誰。祂沒有指名道姓;或者兩個或三個女青年,如同我們一樣。兩個中可能一個是成年,另一個是小孩……。那裡兩個或三個……,不同國籍,即能夠摧毀國家主義。那裡兩個或三個……,不同種族的,就能夠摧毀種族主義。那裡兩個或三個……,總是認為他們的文化,階級與年齡不同……,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要他們因基督的名相聚……。」
還有:「耶穌在我們中間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經驗。祂的臨在先要超越每一種過剩的克己奉獻;能判斷我們是否為祂,並走向祂那條道路上的每一個行徑;給每一件事情,種種的際遇添上真實的意義;懂得接受痛苦;克制過多的喜樂。我們當中凡不吹毛求疵和深思熟慮的,反而相信祂這些話,如小孩一般的神往,並具體落實這些話,便預嚐天堂的喜樂,天主的國度臨在因祂的名相聚的人類中。」
因當地主教的要求,普世博愛運動三位核心成員在小喜馬拉雅山開設了一個「中心」,接受挑戰,通過自己的生活把福音之光帶到那片肥沃的山地。
[全部資料]早期女核心之一維多利亞·薩利佐尼(Vittoria Salizzoni),大家親切地叫她「艾莉達」(Aletta),離世回歸天鄉。普世博愛運動滿懷感激之情懷念她。她的一生是完全為了別人而生活。
[全部資料]2002年,盧嘉勒分享她個人「獲得信德的確定」,就是相信耶穌的復活,也是基督生活其中一塊基石。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