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拉圭人既友善又親切,基本上很融洽,富強烈的批判性,愛辯論、文學、藝術、足球,非常愛國,又很重視家庭與友情。他們具深厚傳統的民主精神。

同年4月,馬爾谷和特倫托初期成員之一李雅(Lia Brunet)一起再赴烏拉圭。1963年設立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 focolare ),1967年又設第二個。
總之,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已傳到其他城市,如聖何塞(San José)、卡內洛內斯(Canelones)、杜拉斯諾(Durazno)、枚察德斯(Mercedes)、塔誇倫博(Tacuarembó,)、薩爾托(Salto)、弗羅里達(Florida)、派桑杜(Paysandú)、特雷塔伊特雷斯(Treinta y Tres)等。
1960年代末葉,卡內洛內斯的青年獲得穩定鞏固的培育,於是希望興建一座福音小城,如同第一座在意大利盧比亞諾(Loppiano)國際性的福音小城。這個夢想卻日後在阿根廷得到實現。這些青年重修那座由嘉佈遣修會所捐贈位於大草原上的修院。就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李雅永久瑪利亞之城(Mariapoli Lia)。
1968年,在烏拉圭舉行首個瑪利亞之城,經過時間的推延,紮根於福音生活的成員逐步誕生,又與其他宗教人士接觸,尤其是在首都的猶太教徒,他們屬於南美洲最大的猶太教團體之一。另外又與其他基督宗派交流,如路德宗、聖公會、循道會、亞美尼亞教會等,當然也包括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事實上,烏拉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只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口自稱為天主教徒,許多都屬於不知論者。
1980年,當地的《新城》(Ciudad Nueva)雜誌出版社也創刊。自1985年起也在巴拉圭發行,刊登有關巴拉圭運動的消息。1994年,一個培育中心,盧嘉勒以『塘鵝(“Il Pellicano”). 命名的瑪利亞之城中心動工。2003年,烏拉圭國會內三個不同的政黨聯合推薦左丹尼的一本書,因而發現大家之間有許多共通的價值。於是在當地誕生『政界合一運動』(Mppu Movimento Politico per l’Unità)。2008年10月在烏拉圭國會大樓的立法廳擁擠得水泄不通,舉行『非宗教性的寺廟』的聚會,以紀念與感謝剛去世幾個月的盧嘉勒。
在『社會性共融事務』(CO.DE.SO.) 的民間團體誕生之前,普世博愛運動已開始一些關懷不幸的貧窮人士,然而2000年,在蒙特維的亞大主教的要求下,普世博愛運動在首都其中一個最貧窮地區發起一個名為『新生活』(Nueva Vida)的社會性行動。透過合一神恩,『與』當地居民『一起』工作,擴大服務的範圍,更促進與當地區其他組織合作的網絡。
目前,烏拉圭普世博愛的成員與附屬成員約9.000人,許多烏拉圭人已經與合一的神恩接觸。



一對夫婦建議正面臨危機的新手父母斐德里克(Federico)和蘿拉(Laura), 並在盧比亞諾國際小城參加一個特製的課程。他們發現治癒傷口的藝術就是如同金箔的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