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奧地利的地理位置,總是扮演東西歐橋樑的角色,尤其是在歷史上的艱辛時期,如鐵幕冷戰期。全國地勢不一,東部是平原;西部是阿卑爾斯山高山區;樹林、山丘、湖泊、河流。衆所周知,奧地利具有深厚的文化財富,特別是音樂、戲劇……等,還有其他。

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i)在奧地利的初跡要追溯到1952年,當時一些運動的初期核心成員短暫停留在因斯布魯克(Innsbruck)。1962年在維也納成立奧國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最近,適逢紀念普世博愛運動傳入這個中歐國家50週年,會長傅瑪利(Maria Voce)趁此探訪奧地利一週。
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很快在司鐸、青年與家庭中傳播。1963年,在蒂羅爾州(Tirolo)的華登斯(Wattens)為操德語的人士舉行第一個瑪利亞之城。從此,普世博愛運動這個典型的活動成為許多人固定的約會(從500到1000人不等)。瑪利亞之城乃奧地利普世博愛運動一個重要的活動,為所有年齡組別的人士安排特有的節目。合一靈修在許多地區孕育當地的小團體,當中有兒童、青年、各種專業的人士和屬於不同宗教的信友都感到賓至如歸。人人都在本地的層面上謀求普世手足情誼而貢獻自己。目前普世博愛運動在奧地利全國有60個本地團體。奧地利普世博愛運動幾十年來致力從事大公合一的對談,與不同教會的成員保持密切的接觸,尤其是與希臘東正教史泰高斯大主教(M. Staikos)的關係。運動成員中也有福音派的基督徒。大家合作推行『共建歐洲』的計劃,這個行動涉及的運動團體包括天主教、福音派的基督教會和自由教會的成員。另外,運動與某些回教徒發展一份深厚的友情,首先是與林茨清真寺(Moschea di Linz)的信友接觸。又在提洛爾的赫爾(Hall in Tirol)舉辦一個試驗性質的活動,名為『婦女早餐館』,竟成為先河,並繼續發展。2010年與因斯布魯克大學合辦基督宗教與回教研習會議,並預算繼續舉行。另外,又與非宗教信念人士建立起對談,其中包括自1990年代末認識的一些奧地利共產黨領導人;同時與歐洲及世界社會論壇展開合作。

盧嘉勒曾兩度探訪奧地利。1997年她在格拉茨(Graz)第二屆歐洲大公合一大會上,主講其中一個主要的主題,談到修和靈修。另外2001年,盧嘉勒應當時因斯布魯克市長范思達Van Staa的邀請,在『一千歐洲城市』(1000 città per l’Europa)的會議上向政界談到手足情誼。在此之前,她在維也納主教座堂的『召叫』(Rufzeichen)活動上與施波恩樞機(card. Schönborn)跟6000名青年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