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社會的原則

 
我們為您刊登左丹尼(Igino Giordani)的一篇文章的部份內容。作者分析福音在社會生活上帶來革新的重要層面,並指出仁愛猶如社會性的重大德行。

社會缺乏公義,難以立足,或更好說富仁愛的社會更具價值。

仁愛勝過公義,但彼此沒有抵觸。

社會建基於公義之上,而仁愛卻滋養社會。一個算是頭部,另一個則是心臟;一個是骨幹,另一個是血液。

羅馬憑著自己的權利在文明的過程上有前速的發展,供給人民所需,然而卻沒有做到基督的要求,祂說:「把你有的也施捨給人。」

公義是指不可偷竊他人的財物,而仁愛卻微妙地令你把自己的東西給予有需要的人,所以公義之道是我們給予別人應有的東西;仁愛之道是你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

為此,不僅僅在兩者的現存事實或假設上找平衡,而是要愈法拉近兩者的距離,那種連權利也難達到的平衡。一位僱主給僱員協訂的薪酬是公義的行為,但假若僱員的工資不能維持生計,而僱主加薪給僱員,那麼就是仁愛之道。既不失公義,又能滿全仁愛。總之,要理解和分析權利,會發現有人餓死街頭,被人遺忘。仁愛卻不然,只要還有人生存,仍擁有食物都可以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糧食,付出自己去幫助他人。既然公義的約束力令人在自己的位置上變得『鐵面無私』,猶如箱子裏的貨品『冷若冰霜』,那麼仁愛的力量卻使人打破藩籬與隔閡,像家庭一樣互相連繫,令溫暖與微笑互相傳遞。

仁愛具有擴張和感染的能力,比公義更充裕,並提供養份。仁愛不限於令人們各展所長,各盡其職,更能夠使人類成為一個大家庭,恆常保持開放的態度,重新運作生命和希望的泉源。

為此,一般以一個天秤和矇上眼睛來代表公義,而用一雙睜開的眼睛表示仁愛,因為仁愛能關注那些被忽略的,悶悶不樂的人;又不會斤斤計較所付出的,反而慷慨的給予,不深思熟慮那接受的弟兄獲益的多寡。

這類以弟兄為本的服務能把自己所擁有的轉送給他人,包括我們的錢財、我們的能力和我們的心血,以我們的生命比作他人的生命。一般這種態度是用來驗証基督徒的身份,即在弟兄身上服務基督本人,因而促進基督奧體的互通性。其實最終是我們受惠於這類最真實和最顯著的服務。每當我們去服務,關心我們弟兄之餘,也關注了我們自己,如父親服務兒子;市民服務社會;司鐸服務信友,誰發號施令就是服侍接受命令的人,如此類推;而我們都受基督所服侍,祂為人人付出了性命。

這份愛源自次序之恩,但並不止於此。若由基督徒來組成每個社會,無論他們是基督徒;或是弟兄;或在教會內,甚至公民方面或經濟方面都蘊含着那份帶來益處的神聖循環。若社會由仁愛來主導,那就能簡化人性上的問題,去解決那些永無休止的難題。

我們視仁愛如同社會性的重大德行。基督是負債者,卻欠一賠百,即使是卑微的,如腥臭的「銅錢紙幣」,祂也會賜予永生。

 

節錄自《基督化的社會》 意大利新城出版社2010年 第98-101頁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