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斯汀.韋安諾(Cristina Viano)與珍娜.德巴妮哈(Jena Debbaneh)獲AIEC scholarship獎學金,在上智大學學院以五個月的時間研究共融經濟的舉措對貧窮的影響。姬斯汀說:「經過5個月在上智大學學院的理論準備功夫後,我們對「西利比亞共融經濟計劃」(The EoC Mission in Serbia )的前景感到樂觀。事實上,從中明白到企業如何每天進行給予的文化,以及具體幫助有需要人士,確實是進入共融經濟( Economy of Communion)邏輯不可或缺的途徑。」

她又說:「另一個大型農作企業的情況又截然不同,要兼顧營養和商業兩方面,帶來不少的挑戰與兩難的問題,從中得到共融價值的建議,增進當地機構和銀行的共享與投資的幅度。最後共融經濟企業的形象都可以確保自己產品的質量,和佃農各自的工作,逐步增加生產活動,不用欠債,甚至可以增加客戶對自己的信心,和彼此的信任。」
另外,她補充說:「由於戰爭帶來經濟一蹶不振,某些國家的貧窮綫和失業率上升,為此,我們很自然充滿熱忱勇於接觸我剛提出的那三類型的經濟活動,其他的重要的例証在沃弗殿拿(Vojvodina)地區可以找到。藉此更明顯証實共融經濟不表示處理私人金錢受到限制,或要特別採用某種管理機制。反而,意味着首先能完全活現各自地區的特質,有足夠的精力開創小型家庭式生產活動。各團體的培育者,有能力給周邊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她又說:「我記得一個在巴爾格度(Belgrado)附近的農村家庭。我們馬上想到去探望他們,看到他們的家境,很明顯是極度缺乏物質的境況,然而,他們卻熱情地和高興地款待我們,給我們端上食品和飲料。我們獲得豐富的食物,但更重要是那份喜樂和愛,明白到這個家庭付出與他人分享,正如福音的窮寡婦一樣,他們生活在「富裕」中,因為他們明白到「給予文化」的意義。」
珍娜總括說:「這次探訪的過程,讓我明白到盧嘉勒於1991年在巴西發起的共融經濟的意義,要排除貧窮和不平等,因而能營造一種新的文化。共融經濟的目標是窮人,把他們納入企業中,才是達到成效的途徑。」
安彤妮娜.費魯茲(Antonella Ferrucci)撰




Feedback
I poveri sono il fine dell’EdC, ed essere una luce nella loro vita, b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