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勒斯特.巴索(Oreste Basso)

 
『你們該效法我,如我效法了基督一樣。』(格前11:1) 生於1922年1月1日,卒於2013年4月14日

1997年,奧勒斯特.巴索(Oreste Basso)對一群青年分享串連他一生的「金綫」:「我是一位幸運兒!我盼望可以完完全全表達天主對我的愛,但我相信很難說出天主所賜予我的一切恩寵,為此,唯獨祂才可以說清楚。」1922年1月1日,奧勒斯特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個正直的天主教家庭,為此,他富正義感,喜愛學習人文科目,夢想能獲得專業,穏定的生活等。戰爭的經歷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因為他看見人們的所有理想都化為烏有。」他回想:「戰後所留下的,只是家庭的人性關愛。」1946年,奧勒斯特工程系畢業,在米蘭瑟斯圖聖若望新工業區找到一份工作,當時被稱為「意大利Stalingrado」的工業。他居住在米蘭,每天晚上都會到大學飯堂與朋友聊天,包括皮爾魯.帕索里尼( Piero Pasolini);丹尼魯.單素基(Danilo Zanzucchi);祖利莫.博瑟里(Guglielmo Boselli);阿斐度.茲朗度利(Alfredo Zirondoli)。稍後,他們都一一成為最早期跟隨普世博愛運動歷險的先鋒,與Maritain相比,就是新式主義,包括藝術、音樂等。其中一位是左爾佐.巴提斯提(Giorgio Battisiti)建議奧勒斯特去認識一些美好的事物和那些生活福音的青年。

奧勒斯特就認識了盧嘉勒(Chiara Lubich)初期同伴之一珍妮達(Ginetta Calliari)。這些青年向珍妮達不斷發問問題,但最後卻細心地聆聽她的回答,甚至到深夜。這樣與珍妮達的聚會日復日,月復月,最後,他們到了運動的發源地特倫托去。奧勒斯特繼續說:「我們開始明白到福音的精神是可以實踐的,不是那些離開我們很遠的人,而是由我們開始,由我們做起,然後他,其他人。」這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很明顯帶來成果。奧勒斯特獲得一位非常活潑的政治家所賞識,因為看到他身上有福音精神的理念,並說:「假若他相信這位天主,同樣我也可以相信那位他所講的天主。」

1951年,奧勒斯特離開自己的家,加入普世博愛運動中心,與其他聆聽了珍妮達宣講而跟隨這召叫的人一起。不久之後,奧勒斯特也認識了盧嘉勒,他確切說:「這次相遇美麗非常!在我面前是一位卓越偉大的人物,卻又是那麼簡單,並充滿光照。」

與此同時,在意大利(Italy)不同城市願意認識剛誕生運動的人愈來愈多,於是奧勒斯特.巴索與利安尼魯.博范提(Lionello Bonfanti)一起搬到帕爾瑪(Parma)。他興緻勃勃地分享初期生活的滋味:「只睡在沙發上;買了一個小型氣爐;一般只吃奶酪,只渴牛奶,牛奶真的救了我們!然而,我們真的很高興!」

幾年後,普世博愛運動(教會內的正式名稱:瑪利亞事業)已傳播到(continued to spread)不同階層,各個範疇。奧勒斯特於是又搬到佛羅倫薩,擔當負責人的工作。由於有進一步的重任,他成為總負責人,所以他捨不得離該地方。他說:「為我的人生開始了新的一頁,要完全投身於盧嘉勒所帶來的神恩中。」

1950年代末期,奧勒斯特到羅馬去,在盧嘉勒身邊,以他樂觀喜悅的性格直接肩負重任,經歷運動不同核准章程的階段,穏步發展。1981年,奧勒斯特晉升為司鐸,被召叫以更大的愛肩負這種優越的職務。

1996年,奧勒斯特被選為協同會長( co-president ),擔當這種基本的職責一直到盧嘉勒去世(Chiara’s death )的一刻(2008年3月14日),之後,在下一屆的全體大會,他與創辦人一起連任。

藉着梵蒂岡國務卿貝爾托內樞機(Cardinale Bertone)和教廷平信徒委員會主席韋高蒙席(Mons. Rylko),接到教宗給他的唁聞( after the news of Oreste’s death),都指出他徹底的福音化生活和真誠的人際關係,日復日建立起直到最後一口氣。無數的唁聞絡繹不絕,都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愛戴與感謝。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