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會發生了什麼事情?怎樣面對把信仰傳給下一代所帶來的挑戰?不同國家如何應付種種的的醜聞?歐洲大陸信仰正走下坡嗎?如何面向亞洲和非洲所帶來的生機與恩寵?
一群教會與社會的專家們正努力加深反思以上的種種問題,包括神父、修會人士、活躍的平信徒等。他們在全球各地不同範疇上都深具經驗(傳教學、教會學、教育、福音新傳、青年文化等)。
6月中旬,他們在岡道福堡聚首一堂,探討普世性層面的挑戰,因地理的差異區別而出現不同的類型問題。然而,他們集腋成裘,就能總括出教會應該要面向的視野。當然,少不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的層次,廣義和狹義的、大和小的,不僅僅為教會而言,也包括整個社會,都必須計算在內,包括以全球化的眼光來看複雜的處理手法;人際關係的新面貌和創世的社會性幅度。專家們也重溫2013年五旬節當天,教宗給在場的教會不同運動團體一個前瞻的指示,他說:「跳出自己」與人們接觸。
6月12日至13日,由『新青修生』教會生活期刊主辦第三屆會議。這次開幕禮中,有普世博愛運動會長傅瑪利致詞。她強調:「新教宗推動着我們,要更接近人類、變得更簡樸、更節儉。」對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而言,這樣表示,必須恆常以我們代表着和建設教會共融所活現的「合一(神恩)」,來促進天主與整個人類的融和。教宗方濟各不斷邀請人們「跳出自己」,我們特別有同感。要以這種方式成為共融的教會,甚至狹義而言,要『抽離』教會架構的框框。協同會長方樂德又回想,『對教會憂戚之情』一直是盧嘉勒的心志,尤其她即是回應梵二的要求,鼓勵人人不斷認清引領天主子民的聖神化功。
至於有關新的一代、教育、成果、潛在能量等挑戰,大家都以最近在教廷文化委員全體大會上談到青年文化的急切問題,總括出一些顯注的因素,透過以青年為主人翁、年輕一代的術語、從青年心態去認識宇宙等方式來傳遞信仰。
我們教會取向的五個詞匯。會議又透過Skype與盧比亞諾上智大學學院院長皮爾魯神學家()連綫,他以五個詞匯為題來闡明,今天教會發展的方向,包括「持續、天主子民、對談、精神和倫理」。
他這樣解釋:「天主聖神有能力孕育新的能量,來解決人類最急切的問題。由祂來發展教會,有時祂會作出改變,甚至是突然的轉變。然而,我們卻是如此的『溫馴』,便覺得有必要再次從頭做起,其實,我們必須注視天主聖神在教會所展開的道路。」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