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披著某種神聖宗教外衣的大規模謀殺,就像朝拜巴爾(Baal)的人祭殺首胎一樣,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根本的利益,而用華麗的外表來掩蓋是骨子裡的恐怖。當人類在靈性方面有所進步,除了血腥的儀式、迷信、巫術和野性之外,還有戰爭。
戰爭是因人而產生的,如同疾病之於健康,罪惡之於靈魂。戰爭就是大屠殺和毀滅,既侵犯肉身和靈魂,也侵犯個人和集體。
愛因斯坦(Einstein)曾說過,人對仇恨與破壞有一種需求,而戰爭能滿足這種需求。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多數人,所有的民族,都沒有表現出這個需求,他們無論如何都會壓制這個需求;因為理性和宗教都會譴責這類需求。
聖多瑪斯(Thomas)說,萬物渴望和平。事實上,萬物渴望生活。只有瘋狂的人和無可救藥的人才會想到死亡,而戰爭就是死亡。這絕非人們的渴望;而是少數人的願望,這些人利用肉體的暴力來保障經濟的優勢,或者滿足變質的感情。特別是現在,看著所付出的代價、受害者,還有廢墟,戰爭好像無非是一場毫無用處的大屠殺。『大屠殺』,甚至更糟的是『毫無用處』。戰勝生命,變成了人類的自相殘殺。本篤十五世(Benedict XV)認為戰爭是『毫無用處的大屠殺』。由此,為戰爭立下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定義。
1951年,庇護十二世(Pius XII)重申了戰爭的『無用性』,他指出:「所有的人,以同樣強大的清晰度,表達了對戰爭所懷的恐懼,他們也相信,戰爭不是——現在比以往更是如此——來解決衝突、帶來和平的途徑。解決衝突,締造和平只能是自由公平協議的結果。會質疑受人們歡迎的戰爭這樣的一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類戰爭得到了百姓的同意,迎合了人們的願望——如果不是面臨如此一種不義,即為顛覆整個國家的道德良知,而公然摧毀全體人民的必需品,則這種情況絕不會出現。」(致整個外交使節團,1951年1月1日。)
正如瘟疫有利於造成災禍,饑餓有利於讓人挨餓,戰爭則有利於殺戮——甚至更槽糕——有利於摧毀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殯葬的產業;一家製造廢墟的工廠。
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希望從大屠殺中獲得好處;從自殺中獲得健康;從肺炎中獲取活力。邪惡產生邪惡,正如椰棗樹結出椰棗一樣。在這一方面,事實證明,玩弄權術者的格言:『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跟實際並不一致。
目的可能是正義、解放、榮譽和糧食,但不擇手段則對糧食、榮譽、解放和正義造成這麼重大的破壞,更勿論人的生命,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及其他各種無辜者。這一切無情地抵消了最初的目的。
從本質上而言,除了毀滅生命和財富之外,戰爭一無是處!
摘自:左丹尼(Igino Giordani)的《論戰爭的無用》(L’inutilità della guerra),新城出版社,2003年,第9至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