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嵗高齡,在位15年的教宗保祿六世及其宗座政績,都盤旋在社會行動和知識份子之間,猶如天主教會春天時期的事功。
……蒙天尼教宗抓緊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訊息的「精粹」,並加以落實,反對「天主已逝去」的狂熱風氣;基督信仰並非宗教;頹廢的保守主義,卻重視有遠見、忍耐和勇氣的善功,這些都是蒙天尼宗座架構的主要原則,務求打造新部門的風氣與服務,舉個實例:建立了正義與和平委員會和教廷平信徒委員會。
這類及那類的普世性組織,都加強了主教與神父;男修會與女修會;男女平信徒之間的合作,教會呈現一種新氣象,意思是激發出團體性的新良知,也是福音化生活愛的成果,促使結束個人主義和擬古主義,並使人們紥根在堂區,地方和國際的組織,無論是教會的和社會的行動。究竟如何實現天主在人間的意願,如同在天上?這樣,提醒基督徒履行天主的意願,無論是祈禱或是工作。
教會的教父認為,教友的祈禱時間也包括他在各行各業上完成天主的旨意。這種為人類幸福而服務的社會行動,若是為在天大父的思念而祈求,便具有真正宗教意義的特色。為此,教宗保祿六世向一群古巴的主教講話時提醒他們,教會恆常地邀請眾子女,在正義、真理、仁愛上成為「新人」,因為,這樣可以培育教友的社會良知,有利於謀求幸福而積極合作,並教導他們克勝個別的自我主義,更從來不會委身成為「下等公民」。
因而激發出一種社會性的革新,興起一個「新世界」,即蒙天尼年輕時與布雷西亞天主教「投石器」組織合作的時期已經預視了。這個組織是主張一種自由的學說,來對付正在崛起的法西斯主義。
藉這些廣闊與現代化的視野,可以闡釋基督社會化正不斷發展,甚至遠離宗教的社會學家也肅然起敬。教宗卻提醒那些身為基督身體的外交官,要勇於持守平等的原則,不可歧視任何的出身或種族;要執行社會及宗教自由的權利;要遣責種族主義、酷刑或任何相反與敵對的汚穢手段。教宗的講話是勸勉,要顯示那個往往我們身為天主教徒也會忘掉的真理,因為宗教是為生活而設的,天主就是生命……教宗認為愛是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也是基督信仰、創世和救贖的中心點。藉着愛,教宗接近個別和多樣的教會;分隔或甚至仇視的教會。在基督徒合一運動的範疇上,他的舉措是靜悄悄而非大聲疾呼。這樣,便使教會之間互相靠近,也難怪東正教宗主教雅典納哥拉的教廷被稱為「第二個保祿」。
節錄自左丹尼《大公會議的教宗保祿六世》新城雜誌1978年7月10日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