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星期天,路德宗(Lutherans)信徒在羅馬的主要禮拜場所基督教堂,歡迎教宗方濟各的到訪。在方濟各之前,首位進入一座路德宗教堂的教宗是聖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是第二位,那是在2010年。
海克·薇絲特(Heike Vesper)說:「我們500人的團體相對比較小,但我們全都處於大公運動領域的前沿。我們堂區活躍在這個城市的各個層面,但我們也活躍在自己的家庭裡、工作的同事中、在鄰里之間,或者像我,在普世博愛運動團體中生活了30多年。」星期天,她也和經常陪伴她去參加周日禮儀的天主教女核心在那裡。
海克稱羅馬主教為「福傳的教宗」,說他是一位在當天的講話中關注我們為耶穌基督共同作見證的牧人,「同時用路德宗術語和羅馬天主教術語」講論生活的重要性,而沒有太多解釋。她在告訴我們她喜歡什麼時,由衷地說:探望患病的和被囚禁的人。「……這種與教宗聚會,並一起參加祈禱儀式是全新的,你可以說,關於不同傳統基督徒中間什麼才是重要的,他給我們上了一課:對談和深度聆聽,彼此互信、真誠和真實的答案,共同祈禱和聆聽福音。」
路德宗牧師詹斯-馬丁·克魯斯(Jens-Martin Kruse)熱烈歡迎教宗的到訪,同時也悼念巴黎恐怖襲擊的受害者,說:「我們相信耶穌已經戰勝了世界,所以我們不要被恐懼束縛住手腳。」教宗也說:「我的牧師弟兄提到了巴黎……封閉心靈。就連天主的名號也被用來封閉心靈。」
「教宗方濟各的自由和誠意令人非常感動。」海克寫道:「他從所有聆聽者同路朝聖的視角給了自己的答案。他強調了遵循自己的良心和為近人而生活的重要性;有了信德,也就是有了愛,一切隔閡都會消散。」弟兄般交談的語調創造出一種家庭氛圍,「愈來愈深入,令人鼓舞」。教宗收到了三個問題:做教宗意味著什麼?基督徒對有需要的人負有哪些責任?當丈夫和妻子屬於不同教會時,必須做些什麼才能一起參與聖體聖事——主的晚餐?「發現自己處於這種情形中的人……」海克解釋說:「甚至遭受更大的分裂。教宗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事實上,儘管已經採取了一些步驟,但關於教會訓導權(Magisterium)、教會的觀點,神學方面的問題仍舊懸而未決,仍舊阻礙著共同舉行感恩慶典。教宗提到分享主的晚餐的幾條可能途徑。他參考了福音和聖保祿的話:『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弗4:5)。他邀請所有的人去聆聽自己的良心,更加重視生活,重視同行的旅途——勝過關注不同的解釋。他的話給人帶來希望和平安。就連他帶來的禮物也有一種先知幅度:一套慶祝聖體聖事用的聖爵杯和聖體盤 。」
當天的福音是有關最後審判(《瑪竇福音》第23章),提醒我們,我們會按我們如何熱愛窮人及有需要的人而受審。對於那些說:「我們的書這樣說,而你們的書卻那樣說」的人,教宗讓他們注意一句帶有路德思想的話:「有協調多元化的時候。」然後他總結說:「今天我們祈求在主內調解這些多元化的恩寵,接受來到我們中間服務而不是受服務的天主的調解。」
調解多元化的時代
在巴黎恐襲事件背景下,羅馬路德宗的Christuskirche (基督教堂)迎來第三位前去訪問的教宗——方濟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