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蘇塞·阿郎加蘭(Susai Alangaram)神父將慶祝晉鐸25周年。他在印度最南部泰米爾納都(Tamil Nadu)的蒂魯吉拉帕利(Tiruchirapally)當神父只有六年。在這個可以遠眺印度洋的地方,他成立一項計畫而甘願冒風險。這個計畫旨在緩解自己堂區的孩子們的貧窮。他認識普世博愛運動後,便和自己的司鐸弟兄們一起致力在等級觀念濃厚的社會,為合一而生活和見證。他獲得另外兩位司鐸的幫助,開始為50個孩子實施遠距離助養計畫,並稱之為伊南伐里爾(Ilanthalir),意思是莊稼的幼苗,以提醒為這些孩子成長和發展所需要的細心照料。
今天,泰米爾納都五個地區各村落的貧困農村兒童受到伊南伐里爾的計劃支持,覆蓋範圍從蒂魯吉拉帕利往南蔓延125公里,往北70公里。2004年大海嘯之後,兩個沿海村莊的孩子們也得到了贊助,現在已經進入大學學習。
泰米爾納都的氣候一直非常炎熱,不可預測的季風破壞穀物種植,使得農民陷入貧困。今年,泰米爾納都北部又遭遇洪水,中部卻一片乾旱。
許多處於貧困線之下的家庭擔心收入勝過孩子們的教育,於是產生了文盲和童工現象。伊南伐里爾計劃設法給孩子們提供基本所需,贊助他們的教育經費,直至他們能夠找到工作,並扶持他們的家人。今年,456個孩子受惠直接助養,300多個孩子從伊南伐里爾獲得援助。由於孩子們分屬不同的宗教信仰,伊南伐里爾 計劃設法安排他們所有人一起慶祝他們的重大節日——排燈節(光明節)、蓬葛(Pongal,豐收節)、聖誕節等。10月被視為環保月,每一個中心組織一場植樹、清掃公共場所等活動。
伊南伐里爾的經驗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合一靈修在一種生存和隔離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影響。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聖言(解釋如何生活福音裡的話)翻譯成泰米爾語,分發給孩子和他們的家長,然後每月一次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如何努力生活天主的話,並彼此更新承諾。每年在蒂魯吉拉帕利舉辦一次為期一天的瑪利亞之城,大約300人參加,推動手足情誼的互動。在伊南伐里爾計畫之下的孩子們也努力這樣生活,他們仁愛的小行動讓他們成為家庭和街坊合一的媒介,給很多人帶來新的希望。
伊南伐里爾:在印度茁壯成長的幼苗
由於新家庭運動的遠距離助養計畫,今年,700個基督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孩子可期盼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