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
(若21:17)
若望福音最後一章帶我們來到加里肋亞的提庇黎雅湖畔。耶穌死後,伯多祿、若望和其他門徒們重拾原本捕魚的工作,不過,他們打了一夜的魚卻毫無所獲。
這是復活的耶穌第三次顯現給門徒,祂要他們再次撒網,而這一次,他們捕到了豐盛的漁獲。接著,祂邀請他們在岸邊共享早飯。伯多祿及其他門徒遂認出了祂來,卻無人敢同祂說話。
耶穌主動向伯多祿提出了頗為考驗人心的一道題:「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這是個莊嚴的時刻:耶穌三次鄭重地召喚伯多祿[1]來餵養祂的羊群,因祂自己本身就是羊群的善牧[2]。
「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
然而,伯多祿深知自己背叛了耶穌,也因這個慘痛的經歷使他無法積極回應耶穌的問題。他卑怯地回答說:「祢曉得我愛祢。」
在他們的整個對話中,耶穌並沒有責備伯多祿的背叛,也沒有强調和糾結在他所犯的過錯上。反而是同理他的痛處,帶他走進那痛苦的傷口,並用自己的友情來治癒他。祂唯一的要求,是在互信的基礎上重建彼此的關係。
伯多祿的回應,顯示了他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同時也全然地信任他的師傅及上主的寬宏大愛。他說:
「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
耶穌也問我們每個人同樣的問題:你愛我嗎?你願意與我為友嗎?
祂知道一切:祂知道我們從祂那裡所獲得的一切恩典,祂體恤我們的軟弱與創傷,即便我們傷痕累累。祂仍願意重拾對我們的信任,靠的不是我們的一己之力,而是憑藉著我們與祂之間的情誼。
而透過這份友誼,伯多祿也勇於見證他對耶穌的愛,直到為主獻出生命。
「我們都會經歷脆弱、挫折和沮喪的時刻:⋯⋯也會碰上逆境、痛苦、疾病、死亡、內心的考驗、遭人誤解、受到誘惑,或是失敗⋯⋯正是那些明白到自己仍有克服不了的身心考驗,因此不可能憑一己之力而為的人,才懂得仰賴天主。正因這樣的信德,天主才會介入。祂一出手便行大事,且因著我們的卑微,更顯出天主在我們身上成就偉大之事。」[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與天主坦誠相見,並祈求祂以這份情誼來治癒我們。我們全心交託於祂的慈愛,便能重拾與上主之間的親密關係,也能重新與祂並肩偕行。
「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
這句生活聖言也能成為我們個人的禱文,作為我們以綿薄之力將自己交託給天主的回應,感謝祂對我們展現的愛:
「我愛祢,因祢進入我的生命中,猶勝於我肺所呼吸的空氣和我血管中流動的血液。祢在我孤立無援,無所慰藉時,進到我無人所及的心靈深處。⋯⋯在我剩餘的歲月中,請讓我至少能稍微向祢表達我的感激之情,並因著祢傾注在我心中的愛,催迫著我向祢說聲:我愛祢。」[4]
無論是在家庭、社會或是在教會中的人際關係,我們都可以效法耶穌的處事風格:愛所有的人,首先去愛,為弟兄姊妹「洗腳」[5],特別是為那些最弱小的弟兄姊妹們服務。讓我們學習保持謙遜,耐心待人,不評斷他人,願意請求人寬恕和樂於寬恕人,為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彼此一起並肩前行。
本文由蕾蒂思.瑪瑰(Letizia Magri)和生活聖言小組撰寫
[1] 參閱瑪16:18-19。
[2] 若10:14。
[3] 盧嘉勒,〈2000年7月生活聖言〉,法比奧(Fr. Fabio Ciardi)編,《盧嘉勒著作5:生活聖言》(【意】羅馬:新城出版社,2017), 629頁。
[4] 盧嘉勒,〈感恩〉《靈修要理》(蒙達多利Mondadori出版社,2001) ,176頁。
[5] 參閱若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