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Loppiano

期刊與出版事業

合一是我們的冒險歷程,這個歷程是基於兩個因素:首先是希望達成的目標,但我們卻還未能完全掌握其廣闊的深度;另一個是有賴人們所付出的精力、心志、才智和堅守的信念。
1956年盧嘉勒(Chiara Lubich)創辦新城出版的團隊( “Gruppo editoriale Città Nuova“,),藉此表達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旨在以普世手足情誼的視野來看這個社會,日新又新報導由福音所誕生這個民眾的生活經歷,令世界更合一的理想成爲事實和有形可見。於是環繞這同一的目標在全球設立了22個出版社,37個版本的《新城》雜誌。
《新城》(Città nuova)半月刊是普世博愛運動的雜誌,目的是採用合一的角度來看發生的人事與現象。對於時代的徵兆持有特別敏銳的觸角,《新城》雜誌關注整個天主教會內的共融合一;大公合一運動的動向;各大宗教的交談和與不同信念人士的對談。
新城》雜誌的內容包含著由盧嘉勒所創辦的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又表達對文化、社會與經濟等範疇的見解與建議。
《新人類》(Unità e Carismi)雙月刊於1978年由盧嘉勒創刊,新城出版社發行。30年來藉此表達出普世博愛運動的文化,發表有關所有人文學科深入的研究結果。
此期刊主要發表『天父學院』的研究,『天父學院』是盧嘉勒首先創立的一個國際性的研究中心,她召集不同學問的學者,加深探究包含在合一神恩的文化。《新人類》雙月刊又收集來自普世博愛運動內所主辦不同培訓班得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關於天主教會内部的對談;大公合一對談;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與各種文化的對談等;另外,又發表藉著合一神恩而孕育的在不同範疇上的新視野,如社會、經濟、政治和各種專業。
《合一與神恩》期刊以專題論文的形式探究靈修上的不同主題,諸如福音的智慧;目前教會散發神恩的光照和已落實的經驗。其中包括教義的文章;歷代聖人聖女的見證和今天男女修會人士的經驗,旨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一,如男女修會人士之間;信友與司鐸之間;藉此令各異的恩賜和諧協調彼此充實。
《合一與神恩》期刊除了意大利版本外,還有其他七個主要的語言,如法語、英語、波蘭語、葡萄牙語、斯洛文尼亞語、西班牙語、德語等。意大利文的《合一與神恩》期刊只提供訂閱的訂購方式。
《上智(«Sophia )——不同學問的基礎和關聯研究》是上智大學學院每半年出版的期刊,發表學術上的研究成果。期刊以『上智』( “Sophia)命名,意思是智慧,次標題『不同學問的基礎和關聯研究』則更清晰表明期刊的特色與使命,其目的是根據上智學院科研與教育的計畫和方案,通過來自生活體驗的智慧及啟迪,人際關係的溝通與跨學科的對談,探究不同學科的意義與貢獻。
期刊作者所發表的論著範圍甚廣,從聖經神學到系統神學;或從政治哲學到政治經濟學;或從認知論和宇宙觀到邏輯推理和基本數學。
另外,為神職界的神父與修生而設的《新青修生》(«Gen’s»)多種語言雙月期刊,旨在探討合一神恩和由此引發的教會觀。

[全部資料]

上智大學學院

定義:2007年12月7日,教廷教育部頒佈核准由普世博愛運動發起興辦聖座轄下的研究學院。
大學提供『合一文化的基礎和前景』兩年制碩士學位和相應的博士學位課程。
起源:研究學院的創立源自盧嘉勒的靈感。從小她已有強烈的求知慾,她認為這是獲得真理的途徑。為此,她曾報讀哲學系。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她每一個美夢,不允許她繼續升學深造。
在福音生活的光照下,她對真理的追尋是藉著生活的際遇,與及對天主和對人愛情的對談中獲得。
研究院的源流始於這種對愛情的認知。同樣,今天也標誌著普世博愛運動在文化與學術上的貢獻。
學系:來自不同國家和傳統文化的30位大學教授和不同學科的專家,包括神學、哲學、倫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自然科學、數學、科學傳播、藝術、語言和文學、大公合一運動和不同宗教的交談。每一門學科都找到與其他學科交流的空間,從而利用不同的方式和各異的學問去營造一種整合世界觀。
團體性:為此,上智學院建議一種團體性的培育,學習風氣和集腋成裘的研究特色。學校員工師生都全力以赴,各展所長,共負責任。
校址:大學座落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盧比亞諾第一座福音小城,建於1964年。以福音為根基的生活方式陶成家庭、青年和成年人,表現在他們的生產、社會、文化等活動上。目前約有900名居民來自70個國籍,於是促進文化之間的接觸與對談。
上智大學學院也有各方面的設施,圖書館、設備齊全的教室、體育和文化活動場所,宿舍和食堂,然而,盧比亞諾卻為人人提供一個開放式的環境去學習,從多種的家居服務到園藝工作,學生能體驗當前的事務或一同度過有意義的休閒時刻。學生又與福音小城的居民建立起關係,一起歡迎參觀者和會議的參加者。
除了在盧比亞諾的大學校園外,學院正準備在不同國家開辦分院,進行特別相應的研究工作。

[全部資料]

民間信仰

1960年代,普世博愛運動首次與一群信奉傳統民間信仰人士接觸。一群普世博愛運動的醫生到喀麥隆的森林裏。
1966年,普世博愛運動的幾位醫生和護士,到達非洲喀麥隆西部荗密的森林,與屬於方潭的班華族( popolo Bangwa di Fontem)接觸,主要是基於人道的目的。當時班華族面臨滅族的慘況,因為虐疾和其他熱帶疾病導致夭折率達百分之九十。得到許多人的幫忙,一起為班華族興建了一所醫院、一所學校、一座聖堂、多間房屋……這樣就誕生了普世博愛運動在非洲的第一個福音小城。
1969年6月,盧嘉勒(Chiara Lubich)探訪方潭。許多年後,即1998年4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與運動八千成員相聚之際,盧嘉勒給他們憶述探訪方潭的情況,說:「當時我到達方潭,福音小城還沒有存在,但現在已是很龐大,不知有多少房屋……當時,荒蕪一片,森林中只住了這個班華族。我記得,當時這個族在一片空地上開慶祝會……很自然是富有他們典型彩色的慶祝,男的有許多的妻子,例如:族長豐,就有很多妻子,他們表演了許多的舞蹈。我有這樣的感覺,天主擁抱了所有這些人,即使他們不是基督徒,他們大部份都是相信鬼神。我心想:「天主也在這裡擁抱人人。有點像葡萄牙( Portogallo)的法地瑪那一次,太陽落山,覆蓋所有人,而天主在這裡擁抱每一個人。」
盧嘉勒第一次探訪方潭完畢回來,到意大利盧比亞諾(Loppiano (Italia) 核心成員培育學校,向他們談及這次探訪,說:「假若我們不拋開我們西方的思想模式,這些思想只是佔全世界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比數,我們 西方人便真的很落後,無法生存在現今時代。例如:非洲的文化是如此獨特;如此壯觀;如此深奧!有必要達到文化的交流。若我們不環抱人類,我們還是不完整 的;若我們心中存在所有的文化,我們才算環抱人類。」
1992年,盧嘉勒再到非洲,這一趟她談到本土化,確切地說:「首先,最具威力的武器是『打成一片』(“farsi uno”), 意味着要在對方面前完完全全空虛自己,為了進入他的文化中,去明白他,讓他表達自己,直到你內心明白他。當你已明白他,那麼,你就可以開始與他對談,也可 以分享福音的訊息,其實他身上已有這些豐厚的價值觀。本土化所要求的『打成一片』是要進入心靈;進入文化;進入思想;進入傳統;進入(對方的)風俗習慣 裏,從而明白後,提升那些聖言的種子。」
與其他信徒展開交談是普世博愛運動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77年,盧嘉勒獲授『譚烈頓宗教進步獎』(Premio Templeton)。也是1998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那個塲合上,她回想:「我們在倫敦官達禮堂…….他們邀請我在這宏偉的禮堂上講話。在場人士都是各大宗教信徒……在那裡我(體驗)有同樣的景象,我感到天主擁抱了人人…….。」
非洲已成立了「本土化學校」,加深認識不同的文化,但在亞洲(菲律賓)和世界不同角落,已開始與其他民族的傳統民間信仰接觸,例如:南美洲舉行了艾馬拉(Aymara)民族(玻利維亞和秘魯)的瑪利亞之城。
詳情可點擊
又或者新西蘭的原住民,詳情可點擊 (nuova-zelanda)
總之,合一的靈修精神不僅僅願意看見基督徒之間的合一,也透過交談,達致四海一家。

[全部資料]

佛教

普世博愛運動(Movimento dei focolari)在落實對談的歷程上與佛教朋友建立具有獨特意義的關係。其實遠在70年代,創辦人盧嘉勒(Chiara Lubich,)已洞察到可以與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士建立起真正的手足情誼。直到1979 年她才有機會會晤其他宗教的一位領袖,日本佛教立正佼成會(Rissho Kosei kai)的創辦人庭野·日敬先生(Nikkyo Niwano),大家對對方深表敬重,並建立起一份深厚的友情。1981年,庭野·日敬先生邀請盧嘉勒到東京與一萬兩千位佛教徒分享她基督徒的信仰經驗,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標誌著一份真正手足之情的經歷的開始。2010年,會長傅瑪利(Maria Voce)到訪東京,令大家之間這段多年的深厚交情更上一層樓。
此外,普世博愛運動在日本(Giappone)和臺灣(Taiwan)又認識了大乘佛教(Mahayana)的其他宗派,並加強與他們的合作。與日本天臺宗(Scuola Tendai)可敬的逸泰·山田大師(Etai Yamada)的多次會晤也是永誌難忘。盧嘉勒總喜歡引用最澄大師(Saicho)的座右銘:「忘我地服務他人是仁愛慈悲的頂峰。」這也是若望保祿二世(Giovanni Paolo II)於1981年在東京與其他宗教的代表見面的場合上所引述的話。
另外,目前也與日蓮宗(Scuola Nichiren)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友好關係。當然少不了與中國臺灣佛光山寺和法鼓山寺的僧侶接觸。
這些年來,又展開與小乘佛教(buddhismo theravada.)的認識與接觸。由於泰國的仁光法師(Ajhan Thong )與唐大師(Phramaha Thongratana)兩位僧人曾在普世博愛運動盧比亞諾(Loppiano)國際福音小城居住一段時間,對基督信仰有了重要的認識和接觸。回到祖國後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發現,更邀請盧嘉勒到清邁的佛教大學和一座佛寺分享她的信仰經驗。仁光法師這樣介紹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智者沒有男女的區別,當在黑暗中點起了亮光,沒有必要查問帶來光明者是男或是女。盧嘉勒來到的目的就是與我們分享她這份光。」
從2004年至今已經舉行過佛教與基督信仰若干的研討會。2012年5月28日至31日舉行的研討會已是第五屆(quinto)。2004年和2008年兩屆在羅馬岡道福堡瑪利亞之城中心舉行,至於2006年和2010年分別在日本的的大阪和泰國清邁舉行。參加者來自泰國、斯里蘭卡、日本、南韓、臺灣、英國、美國、瑞士、奧地利和意大利。他們不但來自不同地域,也來自不同的派別。事實上,佛教信徒中包括大乘與小乘的信友和僧侶。至於基督徒中也有聖公會和革新教會的代表。
經過多年來主辦這些研討會,參加者之間已建立起一種深厚相互信任的關係,大家願意以開放的態度,撇開成見,一起探討經書上的話題。教廷各大宗教對談委員會主席陶嵐樞機(card. Tauran)和普世博愛運動會長(della presidente)傅瑪利均有出席本屆在岡道福堡的研討會(convegno di Castelgandolfo)。

[全部資料]

回教

普世博愛運動與回教徒的接觸肇始於1960年代。
自1970年代,普世博愛運動在阿爾及利亞(Algeria)的基督信徒與回教徒已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並在特萊姆森(Tlemcen) 逐步擴散,形成了普世博愛運動的一個團體,而幾乎全部都是回教徒。他們不僅要跨越伊斯蘭教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障礙,也一同經歷多年殘酷的內戰。
在這份經驗的深厚基礎之上,自1992年至2008年期間普世博愛運動曾先後為屬於運動的回教朋友舉行八次國際性會議。目前全球已有數以千計的回教徒與普世博愛運動交往。
1990年代末葉,美國(United States )的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盧嘉勒(Chiara Lubich)身為女性,又是白人的基督徒應美國非洲裔回教徒組織魅力超凡的精神領袖W.D.穆罕默德(Imam W. D. Mohammed)的邀請到美國哈林(Harlem)馬爾科姆X清真寺(Moschea Malcolm X)給聚會的回教信友講話。1997年5月那天(that day) 的聚會結束後,穆罕默德教長表示說:「今天在紐約哈林寫下了歷史的新一頁!」兩位精神領袖訂立了一個手足情誼的盟約,並延伸到兩個運動的團體中。自那時始,在美國不同城市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和超過40座清真寺定期舉行基督信徒與回教徒的聚會,黑人與白人同心協力建立起普世手足之情,對城市和社區帶來良好效應。
從深化合一靈修和回教信仰之間的交情上可以列舉某些重要的里程碑,如2008年在羅馬舉行的回教朋友會議,主題是『聖經與可蘭經的愛與慈悲』(“Love and Mercy in the Bible and in the Holy Koran)。回教教授阿納內·莫克拉尼(Adnane Mokrani)就以慈悲的目光來讀可蘭經的課題發言,備受在場的回教教長和信友讚賞。
2010年,回教徒與基督徒在意大利盧比亞諾國際福音小城(Loppiano)舉行了一個聚會,約有600人參加,意大利各地的無數的回教教長和回教團體的主席也有出席。正如拉亞馳教長確認,這次聚會就是兩個宗教在意大利各地一起體會許多經驗的薈萃和發展的方向。
2011年6月在阿爾及利亞(Algeria)回教文化之都特萊姆森(Tlemcen)舉行普世博愛運動回教成員的會議,主題是『生活合一』(convegno dei musulmani del Movimento, dal titolo “: “Living Unity”)。大約80位與會者來自十多個國家,其中部份為回教教授,他們以落實的生活為基礎,從回教的觀點發表合一靈修的專題,深受衆人讚賞。
最近幾十年,由於移民潮,許多回教徒到意大利生活。從到南北的各地區,運動都與回教團體的信友建立起真摯的友情。例如:2012年11月25日,在意大利北部布里西亞(Brescia)舉行的聚會,就有1300位回教徒和基督徒參加,當天主題是:「為家庭攜手同行」(“Percorsi comuni per la famiglia”)。
另外,2013年4月23日,由普世博愛運動與不同的組織和回教的團體合辦,在意大利南部卡塔尼亞(Catania)舉行名為「回教徒與基督信徒的家庭所面對挑戰與展望」( “La famiglia musulmana, la famiglia cristiana: sfide e speranze”)的聚會,參加人數共500人,他們一起學習對談。
2014年3月20日,將於羅馬教廷傳信大學舉辦紀念盧嘉勒逝世的活動,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文獻訂定50週年紀念,主題是『盧嘉勒與各大宗教關係——人類大家庭攜手奔向合一』,各大宗教的領袖將會出席,尤其是回教信徒。
視頻(Vedi video)

[全部資料]

合一世界青年

新青運動』。1985年,由新青運動所帶動的『合一世界青年』也正式成立。
一直以來,回應盧嘉勒號召的青年與日俱增,他們一般的年齡從17嵗到30歲,來自五大洲,不同種族、國籍與文化。
這些青年包括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其他不同宗教的信徒,或甚至沒有信奉任何宗教信仰的青年,但人人都具有建立合一世界的共同意願,令人類更成為唯一的大家庭,並尊重每個人的身份。
他們透過各種可行的途徑促進普世手足情誼,藉此治癒存在於家庭的分裂;代溝的隔閡;社會組別的分歧……等。
他們熱誠積極的行動有目共睹,不但在國際層面上謀求和平,增進手足情誼,也舉行大型公開活動,既有地區性的,又有全球性的,例如,新青節,當中青年們以生活經驗,見證可以以弟兄之情彼此相待。同樣地他們也發起和衷共濟微小的行動,並在日常生活上與他們的近人對談交往,不論是社會的邊緣人士和有需要的人;相熟的或親戚朋友……。總之,以手足之情去接觸每個近人。
他們的生活方式引發起許多具体的行動,包括:龐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即時幫助那些受天災或戰爭打擊的國家與民族;或無數點點滴滴的手足情誼行動,這些青年致力在本地區推行持續性的行動,幫助最有需要的人,如街童或無家可歸者;獨居老人、囚犯或移民。他們各出奇謀務求治癒社會上的創傷。
他們也會聯絡其他團體合辦活動,尤其是合一世界週,每年選定在同一週內舉行,全球各地的合一世界青年都在自己的國家發起各類行動,旨在引起大眾輿論,一起見證建立合一世界的可能性,令人類日益成為一個大家庭。自1996年起,合一世界週每年舉行一次,向各城市和社會機構提出一項建議,旨在各個層面上促進合一與和平。合一世界週由青年發動,歡迎所有受同一精神與目標鼓舞的人參加。
這種文化的浪潮,逐步滲透到青年當中,他們必須面對無數由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帶來的困難。
合一世界青年為普世手足之情而生活,不僅僅在團體的層面上,首先是由個人做起。
於是,他們中身為基督徒的,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來強化以耶穌作為芳表的選擇,以福音為生活的指標。至於屬於其他宗教的青年,他們也接納合一世界的理念,不斷獲得激勵忠於自己的信仰,使之落實在生活上。沒有任何宗教信念的青年,又認同『金科玉律』,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原則,突出人性最崇高的價值觀。
這些青年深知他們所確信的合一理念,並為此而付出,不僅是一個人性的抱負,而是天主在人類身上的計劃:「願眾人合而為一!」(若17:21)
聯絡方法:
『合一世界青年』秘書署
Via di Frascati 306
00040 Rocca di Papa (Roma) IT
Tel. + 39 06 9479 8217
Email: sgmu@focolare.org
Sito Web: www.y4uw.org
 

 
新青節 (可連線)
新青節在新青運動發展的進程上代表著重大意義的階段。這個大型的國際性活動陪伴合一世界青年運動的誕生與成長。讓外界認識到全球有成千上萬來自不同地方與背景的青年為普世手足情誼而生活。
1973年,在盧比亞諾(佛羅倫薩)舉行首屆新青節。8000位青年參加。
1975年,在羅馬帕拉爾歐體育館上空無一席,青年們獲保祿六世接見,頒賜宗座遐福。從那次起,每五年舉行一次新青節,預約所有青年。
1980年,正處在國際上冷戰的高潮,4萬位青年齊集在費拉明尼奧體育館見證合一世界是可能的。
1985年,在帕拉爾歐體育館正式誕生合一世界青年運動,其實1983年盧嘉勒已預告它的誕生。
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東歐的青年終於能夠出席新青節,大家驚喜地得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歡迎,他為東歐人民的新生活作出了莫大的貢獻。
1995年,透過人造衛星,互聯網等把這個大型活動轉播到世界各地。
2000年,在羅馬舉行的新青節成為世界青年日的其中一個節目,在那個場合上見證了許多具有聖德的合一世界青年,他們已返回天鄉,其中一位就是白嘉勒( Chiara “Luce” Badano),並在2010年9月5日被宣佈為真福。
2012年:在馳名『橋城』的布達佩斯作舞台,舉行了上屆的新青節。來自五大洲,104個國家的青年代表參加,其中包括了250位中東地區的青年。許多隸屬於不同教派的基督徒;還有百多位是信奉其他的宗教,當然,在場的也有不少沒有特定信仰的青年。
註:新青(新一代的青年)是合一世界青年的主要倡導者,他們徹底地致力生活合一靈修。

Call
Send SMS
Add to Skype
You’ll need Skype CreditFree via Skype

[全部資料]

新家庭

新家庭運動是普世博愛運動的一個分支,成立於1967年,由那些致力生活合一靈修的家庭所組成,切願在家庭領域中傳揚那些提倡普世手足情誼的價值觀。
新家庭運動為家庭和為已訂婚的男女提供培育課程,尤其關心存在危機的夫婦、鰥寡、分居或離婚、再婚或同居的人士。透過會議和出版事業,並與其他家庭培育的機構合作,致力促進一種家庭的文化和適當的家庭政策。
新家庭運動内的夫婦,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教養子女的方法都是建基於落實福音的生活,並與其他家庭一起進行建設性的對談,進而一同關注當地在文化、社會和宗教範疇上的各種情況,展開對話。
從運動的伊始,盧嘉勒已得到左丹尼得天獨厚的幫助。他是第一位已婚的核心成員,既是作家,又是意大利政要。盧嘉勒總大力突出天主給與婚姻生活那個美麗的計畫,並強調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和家庭本身對社會的影響。盧嘉勒在1974年向新家庭講話時表示:「我相信合一神恩與婚姻的聖事性結合起來,能夠形成一份無法衡量的傑作。」
為此,盧嘉勒經常勸勉新家庭運動的夫婦,要努力以互愛為他們的核心,並幫助有困難、破碎的家庭;鰥寡人士,或被遺棄的孩子,和所有邊緣的情況。
1967年7月19日,在新家庭運動誕生歷史性的時刻上,盧嘉勒向他們這樣交托:「現在,在你們面前……,我似乎看到耶穌環顧世界,看到種種疾苦,動了憐憫的心,因為祂把這個部份的世界全部放在你們肩上,即最支離破碎和最肖似祂被捨棄的一面。然而,同樣的耶穌,要透過我們的目光,來看這些民間疾苦,並作出行動,因為這顆憐憫的心腸不可僅僅流於感性的層面,要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隨著時間,全球不同的國家紛紛成立一些組織,透過文化、靈性和物質方面的行動,為家庭謀求幸福。
例如:
*1998年在意大利成立『新家庭行動』(AFN)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沿著三個方面發展:
-為家庭推行文化和培育方面的活動。
–合作發展:透過遠距離助養計畫去幫助經濟拮据的家庭和兒童,在全球53個國家已推行這樣的計畫。
-2001年獲得部長理事會主席屬下的國際性領養委員會批准,成立為一個國際性領養的機構,與六個國家合作。
*勞麗圖學校
1982年,新家庭運動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盧比亞諾福音小城,為那些來自世界各地在小城居住一段時間的整個家庭提供培育,藉著合一靈修的啟迪,加深明白有關家庭方面的不同主題。獲得培育的這些家庭(到目前為止來自五大洲共計1500人),回到本國成為其他家庭的參照。
新家庭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包括定期舉行的國際性家庭節。成千上萬的家庭相聚在羅馬,彼此分享他們的具體經驗和在進展中的各項計畫。
1981年,在首屆家庭節上盧嘉勒向在場的兩萬兩千人這樣說:「今天的家庭需要注射一種強勁的愛。」她補充說:「我們的運動是要使每個家庭與生俱來的愛復甦,這份愛完全是天主的一份恩賜。」
1993年,盧嘉勒在家庭節上談到家庭如同『人類第三個千年共融的種子』,她祝願說:「家庭固有的價值觀,如白白施予;服務精神;相互性等都可以移植在整個人類大家庭中。」
盧嘉勒在2005年的家庭節給家庭的訊息是勉勵他們實踐和見證在家庭的互愛,「為能早日實現人類合而爲一的時刻」。當時在羅馬坎皮多尼奧廣場上(piazza del Campidoglio),與全球在同一時間舉行聚會的145個地方中的七個城市以視頻相聯。
新家庭運動成立40年後,盧嘉勒看到其發展和各種成果而強調說:「家庭是社會最先決的細胞,具備崇高和美麗絕倫的計畫,要求艱巨的代價。」
她補充說:事實上「在世上締造和平,家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她又說:「……你們的存在,要成為合一;牢固的愛情;落實的福音見證。於是你們不僅在喜樂中生活,並持續不斷吸引許多心靈去體驗愛,直到與整個普世博愛運動一起實現普世手足情誼。」(節錄自2007年11月3日的講話内容)
目前,全球新家庭運動的成員共80萬人。
電子郵址:famiglienuove@focolare.org
網站://www.famiglienuove.org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