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centro mariapoli

美國

中文: 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Stati Uniti d’America),是由50個州所組成,領土由西北的阿拉斯加州到最東南端的佛羅里達州,幅員遼闊。
1961年,第一批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從意大利遠赴美國,初期分別在曼哈頓、芝加哥和波士頓設立最先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大約70年代末,又在聖安東尼 奧、洛杉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布和亞特蘭大相繼成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1986年位於紐約海德公園的露明瑪利亞之城(Mariapoli Luminosa)落成,成爲普世博愛運動在北美洲的中樞。
1964年,盧嘉勒( Chiara Lubich)第一次到訪紐約,她這樣描述:「我被這個國家深深的打動,給我留下良好的印象……,我 覺得美國特別適合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在這兒沒有任何種族優越感的氛圍,反而具有明確國際性的意識,民風簡樸。我在彌撒中為普世博愛運動在這個大洲的發展 而祈求,希望天主聆聽我的禱告,因為我是為拓展祂的王國而祈求。」  盧嘉勒的禱聲獲得俯允。事實上,過去的幾十年來,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在全國發展蓬勃,欣欣向榮,繼而開拓了與其他宗教的對話,例如猶太教徒與合一靈修接觸 後,展開在生活上的對談、專
1997年5月,她應伊瑪目W.D.穆罕默德的邀請與大約 三千位聚集在哈林馬爾科姆沙巴茲清真寺(Moschea Malcolm Shabazz)的回教徒談及合一的靈修(spiritualità dell’unità)。然後,她在聯合國總部由世界宗教和平議會(Conferenza Mondiale delle Religioni per la Pace)特別為她而召開的專題研討會上發言,談到各民族的團結。最後,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聖心大學(Sacred Heart University di Fairfield)給盧嘉勒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00年,伊瑪目W.D.穆罕默德再次邀請盧嘉勒回到美國,他說:「美國需要您的訊息!」於是當年十一月,他們兩位的團體合辦一個稱為『宗教團體在一 起』的會議。五千位基督徒和回教徒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聚首一堂。 其後,這類的聚會在不同的城市陸續舉行,所舉辦的周年活動都猶如家庭的大團圓,勝於對談的會議。盧嘉勒最後一次美國之行是接受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天主教大 學(Università Cattolica di Washington D.C.)授予榮譽教育學博士學位(laurea honoris causa in pedagogia),超過三千位人士參與頒授典禮,包括猶太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無數美國籍的 非洲裔回教徒,突出普世博愛運動在不同宗教對談(dialogo tra le religioni)上的貢獻。 此外,美國19家企業參加共融經濟(Economia di Comunione )的計畫,包括各行各業的公司,如環境工程、藝術、教育、農業、休閒和商業諮詢等。
2011年普世博愛運動現任會長傅瑪利(presidente dei Focolari Maria Voce )和協同會長方樂德專程探訪(recente visita)美國,普世博愛運動來自加拿大、美國和加勒比地區的代表共1300人參加慶祝會,當中 也包括許多的猶太人和美國籍的非洲裔回教徒。 恰恰在50周年的場合上出版一部名為《普世博愛運動——在美國生活合一靈修的概況》(Focolare – […]

[全部資料]
巴拉圭

巴拉圭

巴拉圭(Paraguay)的古老名稱為『印度巨頭省』(Provincia gigante de las Indias)。瓜拉尼土著從『征服者』西班牙人的手中而立國,來得不易,為此是一個雙語的國家,面積約四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平方公里,分為兩個地區,東面沙漠地帶和西面熱帶豐富農作物產區。
人口為六百萬,即使沒有海岸的國界,卻處於兩大河的流域内,即巴拉拿河(Paraná)和巴拉圭河(Paraguay),瓜拉尼的地下水層所含的淡水量為全球之冠。首都亞松森(Asunción)的人口為六十萬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大都會。
16世紀初,巴拉圭與拉丁美洲其他的地區縱橫交匯,亞松森又稱為『母都』(大驛站),因為通過沙漠的西班牙行隊從這裡出發準備去建設新的城市。
16世紀中葉,法國人也來到在全國不同中心居住,他們的影響深遠。巴拉圭歷史其中極光輝的一頁是耶穌會在巴拉圭成立(1609-1768),出眾的耶穌會傳教士按互愛和重新分配的原則興建小城鎮。今天仍然保存著昔日聖三、耶穌、聖依納爵等小城的遺址,立為人類的遺產。當時藝術與音樂非常發達,保留著所謂瓜拉尼巴羅克(barocco guaraní)藝術的風格。1811年巴拉圭獨立脫離西班牙的統治,正式立國。
巴拉圭的歷史充斥著持續不斷悲慘的重大時刻,但也是極英勇的表現。結果孕育淳樸的民風,為每天微小行動的勝利而感到高興。信仰種子在人心一經播種,便結出獨特的成果。
巴拉圭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分佈在全國如同一個大家庭,綜合起當地公民、宗教和文化的生活。歡樂、豪客和濃厚的宗教氣氛是巴拉圭典型的民風,有助於普世博愛運動在當地的傳播。
1964年透過兩位在羅馬學習的修生(後成為神父)合一理想傳播到巴拉圭。他們回到祖國在各自的堂區教友中傳播這種新的靈修(spiritualità dei Focolari.)。
最初附屬於運動的教友遠赴1200公里外阿根廷(Argentina)哥度巴(Córdoba)山上參加瑪利亞之城。幾天的生活體驗點燃起他們的心火,正如盧嘉勒(Chiara Lubich )與初期同伴所做的一樣:他們選擇天主作為他們生命唯一的理想。
那麼,他們定期舉行生活聖言聚會,分享落實了生活聖言(la Parola di vita )的經驗,於是彼此幫助。1964年11月第一位女核心成員( focolarina)艾達·烏嘉露(Ada Ungaro又名Fiore)去探訪在當地剛誕生的團體。其後是安娜·梭莉妮(Anna Sorlini)。一年後已培育出一組人,當中的一位是達尼爾·格肋安諾(Daniel Galeano),即巴拉圭第一位已婚核心成員,也一直是小團體的主要倡導者,直到幾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分別成立。
1967年,在巴拉圭首次舉行瑪利亞之城,300人參加,其中包括盧嘉勒的初期兩位同伴李雅(Lia Brunet)與韋托里奧(Vittorio Sabbione)。互愛的生活很自然激發去幫助比較有需要弟兄的心志。於是1966年開始幫助他們的行動展開,除了在首都以外,又延伸到其他城市。青年都被這種徹底生活所吸引。1970年四位新青參加在阿根廷舉行的『新青(Gen)渡期營』。兩年後,其他青年陸續參與。盧嘉勒向新青交托『為自己人民捨生取義』的建議,推動他們進行財物和精神生活的共通,務求沒有任何人欠缺所需。1981年,在亞松森成立首個普世博愛運動女中心。1988年又設立男中心。於是孕育出組成普世博愛運動中流砥柱的不同聖召,包括男女核心成員、既有獻身的也有已婚的;男女志願成員( volontari e volontarie);神父與修生(sacerdoti e seminaristi);男女修會人士(religiosi e religiose);青年(giovani )和青少年(adolescenti);附屬成員和支持者。
1983年,一次嚴重的水災,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與亞遜松最龐大和最貧窮地區的居民接觸。手足情誼與和衷共濟的價值影響著搬到卡皮亞達地區(距離首都24公里)的20多個家庭,明顯地改善他們生活的素質。目前70個家庭居住聖密基德卡皮亞達(San Miguel de Capiatá)這個安寧的村莊,給他們提供教育、衛生、經濟和娛樂的活動。
2003年,期待已久的『聖母瑪利亞人類之母』的瑪利亞之城中心(離首都18公里)落成,給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提供培育,也開放給所有人。
政治界方面開始了『政界合一運動』(Movimento politico per l’ Unità Mppu);至於經濟方面則推行共融經濟計畫(Economia di Comunione)。合一的理想已逐步滲透到衛生、教育、藝術和傳播媒體等範疇。
目前巴拉圭生活合一靈修的普世博愛運動成員、附屬成員和支持者共九千人,他們包括了社會上各個階層人士。
Website: www.focolare.org/conosur/paraguay/

[全部資料]

哥倫比亞

Bañada por dos océanos y atravesada por los Andes,Colombia es un verdadero jardín con 1.141.748 km2 de extensión ubicado en el extremo noroccidental de Suramérica. Playas caribeñas, selva amazónica, ciudades modernas, flores, oro, petróleo, esmeraldas y energía para exportar, arte y cultura, la hacen una nación llena de riquezas. Pero es su gente tenaz, llena […]

[全部資料]
阿根廷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Argentina)的面積為2,800,000平方公里,氣候多樣,既有熱帶又有南極寒冷的天氣,位於安第斯山脈和大西洋海岸中間。有廣闊肥沃的大平原,因而有『世界糧食』的美譽。由於阿根廷具備不同的景觀於是令旅遊業發展蓬勃。
由於阿根廷共和國歡迎無數的移民進入,所以得到高度的發展。人口為四千萬,多集中在大都市,人種複雜,主要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人。
阿根廷的過去歷史能反映出目前一連串的衝突。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央政府與各省的發生衝突,乃由於1976至1983年之間最後一個獨裁政權造成三千萬人『失蹤』;另外1982年與英國在福克蘭群島的戰役上潰敗;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水平。
主要人口是天主教徒,也有其他基督宗派的基督徒,另外還有不同組別的回教徒和猶太教徒,少數其他宗教信友和沒有特定宗教信仰人士。
在各式各樣的文化領域有不少世界著名人士,包括藝術、運動等方面。
1998年,盧嘉勒(Chiara Lubich)曾到訪阿根廷,在那次場合的不同會議上她發現這個國家具豐富與多元的文化、信仰、社會和政治。她面對8000位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給他們交托,說:「在此我建議來一個360度的對談,即是愛所有的人……。為能達成這種360度的對談,應該從哪裡開始?從愛的藝術第一個要點做起,這就是我给予的交托——愛所有人。」
1957年透過一位曾在意大利白雲山上參加瑪利亞之城的神父,普世博愛運動已到達阿根廷,在聖瑪麗的卡塔瑪卡(Santa Maria de Catamarca)誕生了第一個小團體(阿根廷東北部的原住居民)。這些土著保存著豐富的原始文化。
1958年年底,李雅(Lia Brunet)、馬爾谷(Marco Tecilla)艾達·烏嘉露(Ada ungaro)從意大利來到南美洲,行程包括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智利。1961年10月和1962年2月份分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了最初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i)。由李雅(Lia)和韋托里奧·薩比奧尼(Vittorio Sabbione)所培育的小團體日漸茁壯成長。
為這個新興的民族來說,合一的靈修是一條嶄新的道路,並迅速地傳播,於是舉行瑪利亞之城的次數倍增。1963年更創立了阿根廷的新城出版社(“Ciudad Nueva”)。隨後幾年(1964年、1965年、1966年)盧嘉勒連續三年探訪阿根廷,為普世博愛運動在阿根廷的發展奠定至關重要的基礎。1966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聖荷塞三拉巴斯(Jose C Paz)奠定瑪利亞之城中心的第一塊基石。
1968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奧哈根(O’Higgins)興建福音小城(目前名稱為李雅福音小城(Cittadella Lia)猶如是阿根廷和鄰近國家的明燈。很快小城成為普世博愛運動成員培育的中心,每個週末給成千上萬來參觀的人帶來啟迪。超過四千位來自全球的青年曾到小城居住一段時間體驗生活,他們把這種生活方式回到自己的地方,成為一種見證。
1980年又開始社會性的研習班加深認識天主教會社會性的教導和在阿根廷的政治與社會各方面的落實。又鑒於與其他基督宗派的對談(dialogo fra le diverse chiese cristiane)又為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成立了大公合一運動的培訓班。目前大部份的參加者都屬於大公合一運動委員會的成員。
與教會內不同運動團體的對談為阿根廷教會帶來豐碩的成果。另外與各大宗教的信友對談(grandi religioni)包括猶太教、回教、印度教和其他等,都已建立起認識、友情與緊密合作的對談。2011年在李雅福音小城舉行了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第四屆研討會。
許多沒有特定宗教信仰人士(convinzioni non religiose)都生活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與他們一起推動許多的社會性舉措。
於是,藉著普世博愛運動的架構和成員在社會的不同範疇上落實了盧嘉勒所建議的360度對談(dialogo)。
1991年在阿根廷也誕生了共融經濟(l’Economia di Comunione),在奧哈根的福音小城成立了『和衷共濟』(Solidaridad)的企業區,目前共有56家企業和公司參加這項經濟計畫。
2001年,阿根廷正面臨政治與經濟危機,於是誕生了『政界合一運動』(Movimento Politico per l’Unità),提倡不同的培育、反思和各種行動的舉措,又為青年成立分佈全國十二個地方的政治與社會對談的培訓班。由於推廣社會性的參與和培育下,在拉帕塔(La Plata)大學開設社會政治與手足情誼的通識教學,即源自(RUEF:Rete Universitaria per lo studio fraternita)學習手足情誼的大學聯網。
阿根廷的普世博愛運動的內部成員逾七千人,42,000附屬成員,成千上萬的支持者。李雅福音小城共兩百位定居居民;設有新城出版社;三個培育的瑪利亞之城中心;多個在各大城市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和分佈全國的小團體;推行社會性舉措和有關政治、社會、文化、教會不同範疇的活動。總之,許許多多的人在運動各式各樣的層面上與我們保持接觸。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