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chiara luce

司鐸與修生

自50年代起,一些教區神父被普世博愛運動以互愛誡命為基礎而衍生的合一精神所吸引。他們從中找到聖神對於教會内那股蔓延著的更新『浪潮』的回應,也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重心點。
 參與普世博愛運動的司鐸並不會因此忽略教區的生活,相反,更能在教區的日常事務工作中獲得激勵,他們提倡並增進教區成員之間的合一精神,首先是教區司鐸團與主教的意見一致,並以開放的胸懷展開全方位的對談。
被釘和被捨棄的耶穌是合一靈修的要點之一,司鐸們藉此找到執行他們鐸職的準繩和途徑,即純正的服務精神,為所有人付出生命。事實上,被捨棄的耶穌是至高的『司鐸』,祂孕育了教會,令教會成為『共融的家和學習共融的地方』,宛如整個人類手足情誼的酵母。
1964年,在羅馬成立首個『司鐸與執事核心成員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目前全球已有逾200個這樣的中心,由教區司鐸和終身執事所組成,他們致力實現耶穌向天父祈求的合一(參閱若17),生活神貧、貞潔和服從的精神。每當情況允許,他們走在一起度團體的生活。在任何情況下,他們在鐸職生活中見證他們之間所建立起那份深厚的手足情誼。
另外,還有『司鐸與執事志願成員』的形式,他們在這些『核心』小組中定期見面,致力在教會內的各類架構和在牧靈工作的不同範疇上激發合一的精神,從福傳到見證仁愛;從禮儀到家庭與青年牧靈等。
1968年,盧嘉勒在修生中發起『新青修生運動』(司鐸的新一代),目前在五大洲約400個修院都有新青修生的成員。他們切願把天主放在生命首位,因而產生也挽救不少聖召。互愛有助於對司鐸獨身生活的意義獲得新的啟迪,效法耶穌的生活,令人類成為一個大家庭。
在這些司鐸與新青修生的身邊衍生『司鐸運動』,目前約有兩萬名神父,甚至包括不同基督教宗派的牧師和長老參與,他們切願分享運動的精神與生活。司鐸運動爲其他司鐸、執事和修生主辦聚會、提供交流、共融和培育的機會,渴望與他們一起在教會生活上的各個層面反映出福音互愛的『亮光』。
於是在教區與堂區誕生一些小團體,致力效法初期基督徒團體的風範。由於這份精神的傳播,結果盧嘉勒成立了『堂區運動』和『教區運動』的分支。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盧比亞諾國際福音小城建立了一個國際性靈修中心,歡迎司鐸、終身執事和修生到來生活一段時間,一年或半年不等,只要獲得自己的主教同意即可,他們渴望從中體驗一種『生活化的學習』,既有工作的時間,又會有其他時刻以加深認識合一的靈修和這種精神在個人、社會與教會各層面的具體生活。
運動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福音小城中,也設有提供類似培育計畫的靈修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
司鐸與執事核心成員國際中心
電子郵址: centro.sac.foc@focolare.org
司鐸與執事志願成員國際中心
電子郵址: centrosacvo@focolare.org
新青修生運動
電子郵址: gens@focolare.org
司鐸運動
電子郵址: movimento.sacerdotale@focolare.org
 

[全部資料]

天主的男女志願者

天主的男女志願者
天主的志願者是普世博愛運動一個分支,成員包括社會各行各業與不同範疇上的男女,所謂志願正表示他們自由地選擇徹底追隨天主,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福音的合一靈修。
運動的伊始,已有一股力量推動盧嘉勒走向人群,她回想初期的日子確認:「我認為,當年我們所體驗到耶穌臨在我們中間的經驗,如同祂在增餅以解決當時特倫托的社會問題,猶如第一粒種子,彰顯志願成員的使命。」
種子日漸成長茁壯,1956年,由於匈牙利緊迫的慘況,教宗庇護十二世作出悲痛的呼籲:「天主,天主,天主……。」他希望在廣場、家居和工作車間……『重新迴響天主的聖名』。
盧嘉勒對這個呼籲作出回應,似乎使之繞樑廻蕩,並確認說:「世界正需要切實的基督門徒!這些門徒寬宏豁達地自願跟隨耶穌。由於愛是自由的,於是誕生一團志願的部隊,……要建立一個見證天主名號的社會。」
即時回應盧嘉勒的成員中,有的是文員、醫生、護士、工人、政客、教師、企業家等,都願意成為『天主的志願者』。這是一種典型平信徒的召叫,因為他們感到「這種特別的聖召是要把天主的精神滲透到人性的事實中。」隨著普世博愛運動逐步遍及五大洲,這樣的生活吸引許多人致力在這條成聖的道路上行走。
60年代後期,從這些志願成員的生活與行為中形成許多社會性的事業與行動,於是盧嘉勒給他們交托新人類運動,即表達普世博愛運動社會性的部份。
 1983年,在一個以『邁向新人類』為題的大型活動中,盧嘉勒給駕臨會場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介紹『天主的志願者』,並勾劃出其使命說:「他們完全奉獻給天主,即使沒有特別的獻身方式。他們處身在社會上,得天獨厚,能夠以行動見證他們的生活。他們更落實福音,以初期基督徒為榜樣,仿效他們成為這個世紀的基督徒,達到一心一靈,結果自然而然地在精神與物質上進行財物共通。他們嘗試在我們的社會裡……帶來愛火、光照與力量,即復活的主臨在的那份財富,所以他們竭盡所能,在每天生活上擁抱十字架,讓復活的主在他們身上發放光芒,並努力在他們之間建立深厚合一,時時處處孕育祂的臨在,在家中、醫院、學校、國會、工作車間,無所不及。」
 2006年,慶祝志願者誕生50周年的場合上,一萬一千位志願者齊集布達佩斯(匈牙利),盧嘉勒重申他們特有的使命,激勵他們去面對今天的挑戰,她說:因為「世界需要誠信的人在社會不同環境中建設新人類。」她這樣總結說:「你們要認定方向,完成天主在人類身上的計畫,就是那份普世手足情誼。」
目前,男女志願成員約兩萬,準志願成員成員約四千,包括天主教徒、不同基督宗派的信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友。
 

[全部資料]

核心成員

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為合一而奉獻一生
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顧名思義就是運動的核心,他們生活在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中心,(譯者按:意大利語Focolare是指火爐)一個平信徒的團體,組成普世博愛運動的所有實情的核心。他們致力保持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愛火旺盛不熄。
男女核心成員都有自己的專業或工作,他們在團體内生活財物共通。他們愛慕天主,向天主奉獻一生,並確信祂的愛。核心成員為跟隨天主,離開他們的父母、親人、家鄉,為致力實現耶穌的祈禱:「願眾人合而為一」。
到處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他們中有人在聯合國內工作;又或者在照顧病人;或在大都市周邊幫助窮人;或在工廠、在『最前綫』的領域、高樓大廈、貧民窟、鄉村、首都不等。按福音的這句話「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相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核心成員希望保有耶穌親臨在他們中間。
這種與天主契合的經驗是他們建立和平橋樑的動力,在黑暗中燃點希望的明燈;以愛來回應暴力。每一種分裂,每一種隔閡都猶如磁鐵一樣吸引著他們,恰恰是這些境況正急切需要合一,他們需要爲此付出自己。
全球83個國家已建立起742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一共有7160位男女核心成員來自不同國籍、種族與宗教信仰。
從盧嘉勒在《現代引人入勝的理想》的文章中的描述,可以令人聯想起核心成員的生活:「現代引人入勝的理想,躋身於人群中卻可以默觀高超的生活……。我想多說一句,讓自己消失在人群中,為給他們帶來神聖的氣息,令他們能參與天主在人類身上的計畫,在人群身上投下絢麗的光亮,但同時與近人分擔他們的恥辱、饑餓、打擊、短暫的歡樂。」
某些男核心成員為服務普世博愛運動而晉升為神父。
這種愛火也感染已婚人士,他們忠於自己已婚的身份,並徹底選擇生活福音,而同時身為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第一位已婚的核心成員是左丹尼(Igino Giordani)又名Foco。
當夫婦二人都分享核心成員同一的生活,他們便建立起家庭式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按家庭本身的狀況,夫婦隨時做好準備,為運動的需要而搬遷到世界上任何一處,他們的臨在將有助於其他地方建設合一的根基。
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的生活要求徹底的奉獻精神,也不會缺少困難與失敗,但對核心成員而言,這些困難與失敗猶如他們的原材料,從而能對天主說,他們在合一的努力上,天主就是一切,而他們是虛無。可是有天主同在,一切都能成就。
核心成員的聖召和生活源自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她這樣界定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生活:「……它是納匝肋聖家的肖像,就是在世俗中過共同生活,成員中有守貞的,也有已婚人士,即使他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大家都是完全奉獻給天主。」
 

[全部資料]

行動規劃

盧嘉勒在紀念運動誕生30周年的場合上對她的團體傾吐心聲:「1943年12月7日那天,即使我懷有最美好的憧憬,也很難想像到今天出現在我面前的一切。」事實上,盧嘉勒終身奉獻給天主的那一天,被視爲普世博愛運動誕生的日子。
當時盧嘉勒心中唯一的意念就是許配了天主,所以她從沒有考慮要建立一個運動、一個組織;更不會想到將發起一項行動,從一個城市推廣到許多國家,邁向建設合一的世界。
然而,盧嘉勒親自分享說:「記得我站在特倫托市的高處,俯瞰城市的全景,在心中產生一個強烈的渴求,希望整個特倫托都被真正的愛火所點燃,一份能維繫弟兄之情的真愛,這個想法讓我心滿意足,而且在日後透過合一的神恩得到實現。」
合一的理想在特倫托這個城市形成。普世博愛運動的各個團體在自己所在的不同城市、地區、鄉鎮中開展工作,被召叫把天上的生活帶來人間,使人間成爲天堂。一點也不錯,盧嘉勒心中就有這意念,她寫道:「這就是現代最引人入勝之處;與人群肩碰肩,卻可以深入最高超的默觀生活。我想多說一點:要消失在人群中,為與他們分享神聖的事物,宛如一小塊麵包浸泡在醇酒裡。我還想多說一點:參與天主在人類身上的計畫;在人群中留下由光編織而成的印記,而同時與近人分擔恥辱;飢渴;打擊與短暫的喜樂。」
普世手足情誼是一個全球性的計畫,經由地方性的層面來落實。為此,過去多年來,由創辦人盧嘉勒的引領下,在不同城市發起真正各具特色的『城市行動』,首先從『熾熱的特倫托』開始;此外,『關愛的羅馬』;『金色的布拉格』;『王道的方潭』。同樣事情也發生在倫敦(London),華盛頓(Washington)、熱那亞(Genova),在不同的場合上,盧嘉勒為每個城市指示出幾乎是它們典型的使命,向屬於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建議既不同又獨特的方法,以落實建立合一的召叫。
盧嘉勒曾寫道:「假如在城市不同的地方點上火,儘管是星星之火,若能經得起風雨和種種打擊,勢將燎原,並在刹那間使整個城市變成火海。」這份『超性的愛火』就是『天主的得勝』,祂在『團結合一』的心靈中為王,使他們『成為世上一股神聖的力量』。人人都可以得到這種體驗,她繼續寫著:「在任何一個城市,這些團結合一的心靈可以出現在家庭中,例如在夫婦之間;父子之間;婆媳之間;也可以出現在堂區内;在各種組織或社團中;又或在學校裏;在工作環境中;在任何地方。他們不需要已經是聖人,因為耶穌未曾這樣說。」然而,『一個城市並不足夠』,所以再過了一段時間,盧嘉勒又寫道:「天主是創造宇宙星辰和掌管人類歷史的主宰,要與祂同心合意,高瞻遠眺,放眼你的國家;放眼人人的國家;放眼世界。你的每一個氣息;你的一言一行;你的生活作息;你的路向都是以此為依歸。」
1959年,在意大利白雲石山上所舉行的瑪利亞之城有來自五大洲的代表參加,盧嘉勒這樣表示:「假如有一天,各民族都放下自己,並把他們自己的國家;他們的國度;如同馨香一樣奉獻給天主。天主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祂引導著人類的歷史……。那一天將開始一個新紀元。」
為能使人類邁向手足情誼的新紀元,盧嘉勒和她的運動不斷工作。2000年,盧嘉勒到非洲方潭探訪。在那個場合上她向自己團體的成員透露她一個意義深遠的夢想。在場的人記得當時盧嘉勒很感動,對於這位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來説,這種時刻是罕見的,她這樣描述:「現在,這一刻那一個是我最大的心願?我渴望瑪利亞的事業在世界末日之際,大家緊密地聚在一起,一同期待著來到已復活的被捨棄耶穌面前,向祂重複比利時神學家勒克萊爾(Jacques Leclercq)所講的話,他這些話總讓我感動不已:『我的天主,袮要來的那天,我奔向袮……,我奔向袮,我的天主……,帶著我最瘋狂的夢想,向袮獻上我懷抱中的世界。』『父啊!願他們合而為一!』」

[全部資料]

合一與溝通

一個可以代表普世博愛運動的象徵就是共融、合一,也是落實了聖言並分享生活而來的結果。盧嘉勒這樣寫:「從前普世博愛運動並不存在,後來出現了!我們都知道是天主聖神使之誕生,祂用了一個非常確切的方法。天主聖神令普世博愛運動初期的女核心成員深刻地明白到……,我是指令她們唯獨重視福音,給與她們光照以認識祂的聖言,並推動她們在生活中落實聖言。」
盧嘉勒又問道:「那麼,帶來什麼結果?我們都知道帶來意想不到與非凡無比的結果。由於徹底地實踐聖言,認真地落實聖言,而誕生一個團體,人數迅速增多,不久已傳遍特倫托周邊一百多個地區。這就是普世博愛運動。起初彼此不聞不問的人卻成為一家人,從前互不關心的基督徒,現在卻團結合一。因此,天主聖言施行這個奇跡,能帶來這個奇跡,就是產生一個有形可見的團體。」
合一這個詞最能表明普世博愛運動的特徵。合一本身就是一種共融與溝通。合一需要一個持續不斷的溝通,使之日新又新。這樣,大眾媒體也為合一而服務。新城雜誌以24種語言發行38個版本,還有其他的期刊,如為神職界而設的《新青修生》期刊和為修會人士而設的《合一與神恩》期刊,都是以實現合一為目標。『聖嘉勒』視聽中心也抱著同樣的宗旨。
2000年,盧嘉勒在從事媒體工作人員的集會上講話,給他們提供身為傳播媒體的四個原則,她說;「為媒體的工作而言,溝通是必要的一環。在日常生活中致力實踐福音,生活聖言本身的經驗,總是與分享形影相隨,正由於福音要求愛人如己,彼此交流所經歷的每一步和其成果實屬必然。該知道那些沒有分享出來的經驗將會隨著時日消失。這樣的生活見證為聆聽的人和分享的人都帶來光照。這些經驗似乎已留存在永恆中。幾乎可以說你們具有溝通的聖召。」
第二個原則是:「為了溝通我們覺得應該『打成一片』,正如我們常說的,與聆聽的那一位打成一片。即使要講話或要發表演說,不可只限於陳述我們思想的內容。首先,我們覺得需要認識在我們面前的那個人或聽眾,明白聆聽者的需求,他們的渴望與困難。同時也需要讓他們認識我們,給他們解釋發表那個講題的用意,什麼在推動我們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藉此建立某種相互性的關係。透過這種方式所表達的訊息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傳遞,更是一種參與和分享。」
另外:「要強調正面。這也是我們的作風,側重美善的一面,深信突出美善更卓越地具有建設性。堅持美好的事物和積極的看法,不停留在負面,甚至在需要作出譴責錯誤、缺失和過犯的時候,這是負有責任的人應有的義務。」
最後:「以人為本更重要,不是媒體本身,它只是簡單的一個工具。為能夠帶來合一,首先需要那條不可或缺的途徑,就是人,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一位新人。一位接受基督的派遣的人,要成為世上的酵母、鹽與光。」
節錄自《新人類》期刊,盧嘉勒著“溝通與合一”,第133號 2001年第一期,第1頁

[全部資料]

智慧與學習

1940年代,盧嘉勒所寫的一封信其中一句話猶如雷電閃擊:「你看!我如同一個靈魂經過這個世界。我看到許多美麗與美好的事物,我一直唯獨被美善所吸引。一天(某天)我看見一道光,我覺得它比任何美好的事物更美,於是我跟隨了它,我發覺到它就是真理……。」
剛拿到教師文憑的盧嘉勒,渴望能入讀米蘭天主教大學,她這樣想:「天主教大學肯定講關於天主,教導我許多天主的事情。」大學提供33名獎學金學位,盧嘉勒卻是第34名。她覺得似乎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在悲傷落淚之際卻聽到內心呈現一道聲音說:「我將是你的老師!」
內心這個答案成為盧嘉勒學習層面上的參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1980年,盧嘉勒再次解釋這層面。
她說:「1944年,耶穌已要求我放棄求學,把書本放到閣樓去……。我渴求真理,而我明白到在哲學上尋找真理是荒謬的,因爲我在耶穌身上就能夠找到真理,祂是真理降生成人。於是,我捨棄學業去跟隨耶穌……。在那件事情中,有一個預兆,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運動內實現出來。我們會看到一道燦爛的光,它是整個生命的靈魂……。當我放棄了求學,或更恰當的說,當我選擇了天主對我的要求後,所獲得的光照真的不少!這道光啟迪了天主願意我們生活的靈修精神,一日復一日地陶成正在發展中的瑪利亞的事業。我們稱這道光為『智慧』……。同時我們明白到這份智慧基本上就是我們新的學業,整個瑪利亞事業每個成員的學業……。」
她接著說:「雖然我在1943年至1944年期間已放棄了學業,但1950年卻感到有必要重拾書本,去修讀神學。我感到有必要把那段日子所獲得的豐富靈感,放在一個穩固的基礎上。」[1]
在無數的範疇上可以『落實』合一的文化,例如,命名爲『天父學院』的工作就是整理由『合一神恩』衍生出的教義,成為無數舉措的泉源,滲透到思想與生活的不同領域中。另外,瑪利亞普及大學(Università Popolare Mariana)為運動的成員提供基本的神學培育課程;還有按著運動特有宗旨而主辦各種類型的課程與培訓班;新城出版社以多種語言出版許多刊物;另外有取名《新人類》的文化雜誌。最後,2008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嚴慈薩的盧比亞諾福音小城成立上智大學學院(l’Istituto Universitario Sophia)。
[1] 注:《猶如彩虹·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層面》羅馬,1999年,第517至522頁
[1] 注:《猶如彩虹·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層面》羅馬,1999年,第517至522頁

[全部資料]

靈修與祈禱生活

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是盧嘉勒初期同伴中第一個跟隨她的人,與她一起踏上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歷程。藍德雅分享說:「一個晚上,我們圍繞餐桌而坐,那是少許傢俱中唯一被保存下來的,由於燈火管制,不能用電燈,在燭光下,盧嘉勒讀到福音的話:『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假如你們彼此相愛,別人就會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藍德雅繼續說:「這些話如同火上添油,我們希望知道哪一個是耶穌最深切的願望,哪句話能一次性地告訴我們祂恰恰對我們的要求。對!就是濃縮在這句話内,我們一直所尋找的話。」她總括說:「那麼,去上學之前;到辦公室工作或購物之前;去幫助窮人之前;祈禱之前,在我們之間必須具有耶穌同樣的愛。我們彼此說,因爲這是祂的意願。我們離開那裡的一刻,感到生命已經改變了,它有另一種滋味,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個人的祈禱生活是實踐合一靈修的人的生命力,與天主的關係是每個行動的基礎。然而,這種祈禱生活也具有深厚的共融體驗,諸如:50年代,運動成員在特倫托白雲石山上一起度假時唱的歌曲;又或者目前紅新青和綠新青樂隊的音樂;又或者是全神參與到禮儀當中;又或者是遍佈全球的小團體的晚禱;總之,普世博愛運動成員在每個行動中實踐『共融的靈修』。
這份共融並不局限於內心虔誠的祈禱,也反映在個人的生活與社會生活中。例如提升正義的情操;產生一種絕對遵從法紀的需要,正如運動內『共融與法律』這個分支致力作出不同的行動來見證這一點。
盧嘉勒寫著:「我們既有內在的生活,又有外在的生活,彼此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我們的生活正如樹冠與樹根之間的關係。」
「外在的生命滋養內在的生命。越發進入弟兄的內心,越能進入在我心中的天主內;越發進入我心中的天主內,越能進入弟兄的內心。」
「天主,我與弟兄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完整的國度……。」
她又說:「越增加對弟兄的愛;越發加強對天主的愛。」

[全部資料]

見證與傳揚

strong>感到被天主所愛的那份喜樂是無法隱藏的,而且發現到生命的種種際遇都是由同一條金線所牽引著,編織起由每一個人組合而成的人類整体的大拼圖。確實是一份真正的喜樂,可以從人們的目光、面容、行為上發現到,這份喜樂深深紮根在心底,釋放埋藏著的潛能,不得不馬上化爲行動。這份喜樂富有感染力,令人感到自由,並且有助於去明白生命的際遇。

凡運動所到之處,無論在小組分享中,又或者在運動所舉辦的公開聚會裏,人人所分享的都環繞著被天主所愛,並以愛還愛的經歷。它是內心的一股推動力,從目前一刻各自的生活環境裏開始,建立普世手足情誼,在家中、學校、工作、甚至在醫院的病床上。這種從個人和團體中自然散發出的動力,例如在非洲帶出福音和合一神恩深層本地化的效應,同樣也發生在其他每個國家和大洲上。
以下是盧嘉勒的一篇著作,她強調這個時代被召叫生活合一。
「……假如實踐合一,很快就能在社會中明顯地反映出來。其中一個效果是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必定會互相尊敬,這是不尋常的事情!事實上,民族之間劃清界限,水火不容已是司空見慣;害怕對方勢力擴張;挺多相互聯盟,其目的只是爲了謀求一己的利益,卻很難以純粹為愛其他民族作爲動機,因為一般人的道德標準還沒有達到這種崇高的境界。然而,假如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發展基督奧體的生活,實實在在去愛他們的近人如同自己,無分黑人、白人、黃種人、或任何膚色人種,就會很容易在國與國之間引進這種守則。將會出現一種新的景象,因為愛或找到同樣愛的回應,或以愛熏陶而成為相似。這樣,民族之間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各展所長並相互交流,充實人人。那麼,確實能够在不同的差異中團結合一。在世上將產生新的子民,雖為凡夫俗子,卻滿全天上的法律,堪稱為『天主的子民』!」
節錄自盧嘉勒《靈修著作》第一冊,新城出版社,羅馬,1978年,第158頁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