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chiara luce

各基督宗派

來自大約350個基督宗派和教會團體的信徒;既堅定地紮根於自己的教會,但同時又懂得在不同教會的信徒之間建立一份維繫,這正是普世博愛運動內大公合一運動的生活寫照。
宗旨:普世博愛運動願意付出一己之力,消除分裂教會的圍牆;打破成見,並為不同類型的對談營造空間,使之帶來成果。生活化的對談正是基督徒得以見證能一起生活的園地!
根基:在合一靈修光照下,以落實福音為根基!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在落實這種靈修精神時,意識到並渴望加深認識大家共同的信仰遺產,繼而珍惜和運用蘊含在不同教會內靈修生活的資源。其新穎之處在於大家感到屬於同一的大家庭,耶穌給予的新誡命就是彼此維繫的基礎:「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在耶穌的愛內結合,就是獲得耶穌親臨在祂的門徒中間的先決條件 (參閱18:20),也成為了普世博愛運動大公合一運動的生活特色。
大公合一運動上的一條嶄新道路: 普世博愛運動致力大公合一運動至今已有50年,生活化的對談脫穎而出,這是天主的子民拉近教會宗派之間的距離可以做出的真正和特有的貢獻,從而致力重建教會宗派之間完整與可見的共融。盧嘉勒指出:「每個教會宗派在過去的世紀中,由於互相之間此起彼伏的冷漠和誤解,不然就是互相仇視的態度而導致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僵化起來。為此,大家都需要有加倍的愛,甚至有需要一股愛的浪潮來灌溉整個基督信徒的世界。」(格蕯Graz聚會上的講話)
成果:這種生活化的對談在世界各地隨著時間倍增,逐漸成為民衆的對談。目前,普世博愛運動內的成員也包括隸屬於350多個不同宗派的教會和教會團體的基督徒,當中也有一些主教,他們每年都舉行大公合一主教會議,一起落實福音的生活,鞏固在基督內的共融。
此外,在歐洲、中東和美洲已相繼成立『大公合一運動』培育學校或培訓班。
1968年,在德國奧斯堡附近的奧瑪玲(Ottmaring)誕生大公合一運動的福音小城,是由普世博愛運動和屬於福音派教會的『團體生活兄弟會』一同倡議的,這個兄弟會的精神是耶穌為合一的祈求(參閱若17)。目前,奧瑪玲大公合一運動的福音小城約有120位居民,旨在給人們見證不同宗派的基督徒的合一是可能的,而且合一在今天已是一個有形可見的事實。
『共建歐洲』:1999年,『共建歐洲』的倡議行動令不同宗派與團體的基督徒在共融的道路上展開新的里程。這個舉措建基於一個互愛的盟約,他們展開合作,為人類謀求幸福,致力維護生命、家庭、和平;幫助窮人;提倡一個公正的經濟和環境保護,以上種種都是在2007年5月12日在德國斯圖加特(Stoccarda)所舉行『共建歐洲』國際性會議中,總結會議的訊息上帶出的發展方向。
沿革:普世博愛運動内大公合一對談始於1961年,在德國達姆施塔特(Darmstadt)的一群路德宗福音派弟兄首次聽到盧嘉勒講話,她提倡一種既簡單,又徹底,建基於天主聖言的生活方式。他們深受打動,於是,在同年,經過無數次非正式的接觸和會面,在羅馬成立『合一中心』,專為大公合一運動而設的秘書處,左丹尼(Igino Giordani)成為首位負責人,直到他1980年離世。
從1995年開始,藉著一位瑞士建築師,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也傳播到改革教會。
與聖公會的最初接觸先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6年,盧嘉勒與英國聖公會首牧拉姆齊(Michael Ramsey)見面。坎特伯雷所有的總主教,直到現任的威廉姆斯總主教(Rowan Williams),他們都鼓勵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在聖公會内傳播。
1967年,盧嘉勒在日內瓦首次接觸幾位基督教協進會的負責人。
普世博愛運動與東正教兄弟般的關係要追溯到盧嘉勒與君士坦丁堡雅典納哥拉一世宗主教(Atenagora I)重要的會晤。盧嘉勒親自分享說:「1967年6月13日,宗主教熱情地接待我,大家一見如故。他歡呼:『我期待已久您的到來!』他又要求我敍述運動與聖公會和路德宗的接觸。」盧嘉勒與雅典納哥拉一共有25次見面。之後,運動繼續與東正教會保持接觸,與德梅特里奧一世宗主教(Demetrio I)建立交情。本著同樣尊重和友好的精神,與現任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Bartolomeo I)保持接觸。同時,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也受到其他東方教會歡迎,於是與敘利亞東正教、科普特、埃塞俄比亞、亞美尼亞和亞述等教會展開對談。
聯絡方法:
基督徒合一『合一中心』(Centro “Uno” per l’unità dei cristiani)
意大利羅馬
Via Frascati, 306 – 00040-Rocca di Papa (Roma)
Telefono:Tel. 06794798-318
Fax: 06/94749320
E-mail: centrouno@focolare.org

[全部資料]

天主教會

不同的教會運動與新興團體的共融是教會歷史內的一種新景象,然而,已迅速和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源流:1998年五旬節

1998年5月30日五旬節前夕,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號召教會內的運動和新興團體在羅馬聖伯多祿廣場上相聚,並共同見證。不同運動的創辦人和成員首次共聚一堂,成為歷史性的盛會。每個團體都是天主聖神為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而賜給教會和人類特殊神恩的成果。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給這些教會内的新興團體指出它們在教會内的地位,界定他們是教會神恩性層面的重要表現,既是教會本身的組成部份,與教會的聖統制共依互存。
那天,盧嘉勒與其他四位教會新興團體的始創人談論過,包括朱薩尼神父(don Luigi Giussani)、方濟各·亞基魯(Kiko Arguello)和溫立光(Jean Vanier),因為她深知教宗熱切渴望不同運動之間的共融,當天她在若望保祿二世面前承諾,由於天主賦予她合一的神恩,她將竭盡所能,致力在不同運動團體之間建立手足情誼。
普世博愛運動和其他運動團體
自普世博愛運動伊始,盧嘉勒已透過各種不同的途徑與某些重要的神恩性人物接觸,如仁愛十字軍的弗特神父(Leone Veuthey);家庭玫瑰經十字軍創辦人裴頓神父(Patrick Peyton);基督徒家庭運動的韋察士神父(Pedro Richards);援助有需要教會的創辦人斯特坦神父(Werenfried van Straaten);還有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的馬丁内斯先生(Salvatore Martinez);綠洲運動的羅唐迪神父(Virginio Rotondi);更美好世界運動的龍巴迪神父(Riccardo Lombardi)。
具體的共融
這些年來,以1998年五旬節那個集會為模式,在世界各地舉行過數以百計的聚會,匯聚超過五百個運動和新興團體,不斷獲得教會主教們的認許與欣賞。
此外還藉着各種其他形式來體現這種共融,例如:彼此代禱;推動共同的計畫,也包括政治性與社會性的層面;以弟兄之情互相款待;參與彼此的慶典和聚會;在自己的刊物中設置專欄刊載有關這份對談的文章或報導。
這樣不斷加強不同運動和新興團體之間的互愛,而這份互愛的關係成爲大家交往的特色。由於這份互愛令大家更懂得發現和欣賞每個教會團體所保存的特有恩賜,甚至能愛其他運動的神恩如同愛自己的一樣。這份愛在今天成為奏效的見證,如同別人給教會初期的基督徒的評語:「看!他們多麼彼此相愛,並隨時準備為對方犧牲性命。」
本篤十六世與教宗方濟各的激勵
1998年那次歷史性聚會之後八年,即2006年五旬節前夕,本篤十六世於羅馬聖伯多祿廣場上再次召開新興團體與運動的大型聚會。同樣,他確信教會這種新氣象是天主聖神賜給教會的上智之恩,以一個奏效的方式面對我們時代的挑戰。
2013年的五旬節,教宗方濟各向在羅馬聚會的無數教會運動團體重申他的信任,鼓勵他們在教會福傳的使命上走向存在的偏遠地區。
2014年11月20至22日,在宗座平信徒委員會主辦第三屆教會團體運動國際會議上,教會給他們指示要達到成熟教會的目標,如何達成?要保存神恩的嶄新之處;尊重人們的資源,恆常深化彼此的共融。
2014年9月,教宗方濟各接見普世博愛運動全體大會的與會者,向他們確切地說:「普世博愛運動今天肩負起整個教會同樣的任務,在福傳的新歷程上以創意與責任付出微小的貢獻。」
新發展
這些年來在不同運動之間的對談進一步放開視野。
2001年10月,盧嘉勒在亞西西與方濟各修會大家庭見面,於是開始與那些源自歷史悠久的神恩的修會團體建立共融。隨後,2002年,在西班牙蒙塞拉特與本篤會的修會團體見面。然後,2010年10月23日,教會團體與修會團體在亞西西首聚一堂。
此外,與其他基督宗派内的運動團體接觸,並加深彼此的認識,建立起手足友愛的關係。
自1999年秋季,開始發展和鞏固與各方的接觸,促成在德國斯圖加特(Stoccarda)分別在2004年5月和2007年舉行兩次大型的活動,稱為『共建歐洲』,務求為渴望建設『歐洲的新精神面貌』做出貢獻,以那份來自福音的光芒照亮共同邁進的路徑。
聯絡方式:
意大利羅馬
Via Frascati, 306
00040 Rocca di Papa (Roma – IT)
電話: +39-06-94798355
傳真: +39-06-94749320
電子郵址: primodialogo@focolare.org

[全部資料]
文化

文化

不僅西方國家瀕臨文化的危機,其實整個人類正處於過渡時期,步向新的文化範式。合一靈修正勾畫出新的思想理念來回應這個文化危機,有助開拓途徑以邁向革新的文化。
合一神恩的發展過程中,也與文化界的不同範疇和各個領域展開基於互惠的對談,如政治、經濟、藝術、媒體、教育、心理學、社會學、醫學、法律、建築、環境科學、體育等。由運動內相應的國際秘書處和在世界各地逐漸成立的核心小組透過多種途徑推動與文化界對談,如主辦會議、研討會、聚會、座談會、工作坊,又利用各種媒體聯絡溝通,旨在提供豐富的思想、文化的貢獻、甚至具有建設性的生活體驗。
宗旨:文化對談的對象包括任何意識到當前正面對急切挑戰的人士,對談的宗旨是致力在不同領域上闡釋受合一模式啓發而產生的思想和教義。然而,並不表示單一性,相反,是一種多元對話,包括古今的所有思想、理念、觀點,不僅僅為了互相對照,更爲了結出一種具有革新性的『文化成果』。
倡議:來自現代先進社會的訊息,突出層出不窮又日趨複雜的情況,尤其是知識、理念與思想領域日益變得支離破碎。文化界的各個界別之間不僅沒有互動,更互相迴避,擦身而過,甚或發生衝撞,引發社會結構和國際層次上的衝突關係。為此,有急切的需要,推動一種『合一的文化』,提倡正面的價值觀念,能夠以人作為文化關注的核心,即人的全部尊嚴;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對高超事物的開放態度;如同一個合適的主體,能給與我們的世界一個面貌與一份活力,更符合每個人和各民族的抱負。
源流:與文化的對談要追溯到普世博愛運動初期,並在三個階段中顯示出它們之間的聯繫。盧嘉勒以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來象徵這三個階段,並綜合著我們時代社會文化的走向。
1)亞西西:選擇天主。在天主的父愛中選擇祂。在運動初期的幾十年,天主推動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在他們的生活上落實這份愛。
2)巴黎:尋找真理。在第二個階段中,這種特有的生活方式已出現它精確的輪廓,運動的成員感到一股力量催迫他們嘗試在靈修精神與個人和團體兩方面的生活上發掘蘊藏在内的真理和教義。套用方濟各的口吻,『巴黎』是學習的城市,卻源自『亞西西』生活的城市,然而不用擔心,巴黎這個實情絕不可能摧毀亞西西。事實上,近數十年的經驗,證明了真理的光照大大有助於生活,有助於愛的生活。
3)好萊塢:傳播生活積極的一面。我們現在處於第三個階段,我們察覺有必要在生活上不僅顯揚天主的『善』;也不僅在文化中揭露福音的『真』,也要透過各種形式的人類知識表達天主的『美』。於是我們以另一個城市的名字來形容這個階段,就是『好萊塢』,象徵著特別要讓人們認識和參與已存在的文化和相關的研究。當然,這個階段不會殲滅亞西西和巴黎,反之必須三者共存,缺一不可。
獎勵:合一靈修在不同文化的範疇上帶來的影響。最近幾年,不少的天主教大學和其他院校紛紛給盧嘉勒頒贈不同學科的榮譽博士學位。
聯絡方法
『與文化對談中心』(Centro per il dialogo con la Cultura)
意大利羅馬
Via Piave, 15
00046 Grottaferrata (Roma – IT)
電話:39-06-945407
傳真:39-06-9412080
電子郵址:c.inondazioni@focolare.org

[全部資料]

神恩的體現

人的生活不應由不同的框框所堆砌而成。不幸,往往卻這樣發生。
但生命不可重複,更不能擁有三個,四個生命。也不可能成為千面人,在家庭,工作或堂區,體育運動場所,學校或大學中持有不同的生活態度。
『合一的文化』源自『合一的神恩』,即本著福音的啟迪,引領參與者達致充份實現其人性潛能的境界。這種一致性的生活模式必然地在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中帶來影響。
1968年盧嘉勒這樣寫:「愛就是光,正如光照射著一滴水,會折射出彩虹七個顏色,色彩繽紛。
所有顏色都是一道光,能反映出無限的層次色調。正如彩虹有七個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
耶穌在我們內愛情的生活也具備不同的色彩,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各具特色。」例如:
「愛是共融,帶來共融的結果。
耶穌在我們內,由於是愛,於是產生共融。
愛不會自我封閉,相反必然地從內向外散播。
耶穌是愛,祂在我們內就是散播的愛。
愛能提升心靈。
耶穌在我們內把我們的心靈提升到天主前,即是祈禱生活。
愛可以治癒。
耶穌是我們心靈的愛,我們靈魂的健康。
愛集合人們相聚。
耶穌在我們內,由於是愛而團聚眾心靈。
愛是智慧的泉源。
耶穌在我們內,祂是愛並光照我們。
愛把衆人合而爲一。
耶穌在我們內令我們融合為一。
這些就是我們應該落實的愛的主要七種表達方式。七也代表一個無窮無盡的數字。」
節錄自盧嘉勒《集體靈修——財物共通與見證》1998年新青修生期刊第2期第35—42頁

[全部資料]
Giancarlo Faletti

Giancarlo Faletti

方樂德
普世博愛運動協同會長
簡歷
2008年7月7日,在岡道福堡舉行的普世博愛運動的全體大會中,方樂德被選為協同會長。
1940年9月14日,方樂德生於意大利皮埃蒙特省車爾魯坦拿魯(阿斯提),在一個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家庭長大。即使沒有獲得特殊的宗教培育,但在他心中很快已感到有需要在天主教青年的圈子中致力付出自己。透過基督徒的志願工作,幫助他去接近那些受苦的和生活在窮苦境況中的人。
經過一段尋找的時期,1959年他認識共融的靈修,被盧嘉勒倡導建立一個人類大家庭所吸引,去實現耶穌向天父的祈求『願眾人合而為一』,也是運動同樣的目標。25歲那年,方樂德決定以普世博愛運動團體的生活方式完全奉獻給天主。
方樂德經濟系畢業後在都靈一個很有名氣的銀行工作,負責領導的工作。
方樂德在都靈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生活了好幾年後,他成為熱那亞團體的負責人,尤其關心和接近青年。恰恰在那段日子,當地的青年結出聖德的成果,例如:最近冊封為真福的白嘉勒(Chiara Luce Badano)和米奇羅提(Alberto Michelotti)和基蘇里亞(Carlo Grisolia),目前正進行封聖的程序。
方樂德被提名為普世博愛運動在拉茲奧地區的負責人後,他在教廷拉特朗大學完成神學課程。1997年晉鐸,幾個月後,盧嘉勒又提名他為阿波索地區的負責人;隨後,他任羅馬和沙丁島地區負責人,直到2008年全體大會上被選為協同會長。
方樂德被選後,陪同傅瑪利會長謁見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1月底,到莫斯科出席濟利祿一世宗主教(Cirillo I)登位典禮。在過去兩年內,陪同傅瑪利會長到歐洲和世界各地探訪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在這些場合上與許許多多社會和教會的人物接觸。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