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mae sot

1956年聖地之行:未曾發表過的視頻

1956年聖地之行:未曾發表過的視頻

盧嘉勒中心:刊登歷史性的照片,連同當年盧嘉勒所寫的日記片段,讓大家一起踏上耶穌的足跡。由艾莉( Eli Folonari)製作,葛芷蘭(Graziella De Luca)與方安素(Enzo Fondi)配音。

[全部資料]

會長

在總章程上列明,普世博愛運動的會長永遠是一位女性,旨在強調事業瑪利亞的輪廓和主要具備平信徒的特質,為此,「保存天主在事業上的計畫,祂揀選一位女性開始並發展這個運動。」
正如章程上列明:「她應以仁愛來履行會長之職,因為她必須率先去愛,就是去服務她的弟兄,要牢記耶穌的話:『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做眾人的奴僕……。』(參閱谷10:44)」
在2008年7月的全體大會上選出現任的會長傅瑪利。
傅瑪利——普世博愛運動會長的簡歷
2008年7月7日,傅瑪利在普世博愛運動全體大會中當選為會長。創辦人兼會長盧嘉勒於同年3月14日去世,傅瑪利繼任會長之職。2014年9月12日,她連任為會長,都是來自世界各地全體大會500位代表共融分享後的成果。
1937年7月16日,傅瑪利生於義大利科森薩市(Cosenza)的阿耶洛卡拉布羅(Ajello Calabro),她排行最大,有6位弟妹,父親是一位醫生,母親是家庭主婦。
1959年,傅瑪利在羅馬修讀法律系最後一年,在大學認識了一群年輕的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被他們福音化生活的見證所吸引。畢業後,傅瑪利回到自己的家鄉科森薩市工作,成為當地法庭的第一位女律師。隨後,她又完成修讀神學與教會法典的課程。
1963年,在突如其來與『勢不可擋』的情況下,傅瑪利獲得天主的召叫跟隨盧嘉勒的道路,成為一位核心成員,她馬上回應,放棄前途似錦的專業,離開 自己家鄉到羅馬鐵岩(Grottaferrata),參加女核心成員的培育學校。盧嘉勒給傅瑪利起名為『厄瑪烏』(Emmaus)從那時開始,在運動內人 人都以這名字稱呼她。『厄瑪烏』源自福音記載的一件事跡,兩位門徒在厄瑪烏的路上與剛復活的主相遇同行。道出普世博愛運動神恩的核心,即耶穌臨在於兩個或 三個因祂的名相聚一起……的人中間。
1964年至1972年期間,傅瑪利先後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斯拉古薩(Siracusa)和卡坦尼亞(Catania)兩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服 務。1972年至1978年成為盧嘉勒的私人秘書之一。隨後的十年期間,傅瑪利在伊斯坦堡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生活,並在大公合一運動和各大宗教交談的層面 上建立良好的關係,尤其是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迪米提奧一世(Demetrio I)和其他多位總主教有深厚的交情,其中一位即是當地現任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Bartolomeo I),另外,還有其他教會的領袖。
傅瑪利以法律專家的身份,自1995年起,成為由盧嘉勒主持的『天父學院』跨學科研究中心的成員。2000年,傅瑪利又兼任『共融與法律』國際性委員會的協同負責人,該委員會是由司法界的從業員和教授與學生組成的一個網絡。
自2002年起,傅瑪利直接協助盧嘉勒修訂普世博愛運動總章程,直至2007年總章程被教會批准。
2008年7月7日,傅瑪利被選為會長後,她便開始以會長之職,致力『以建立關係為優先的作風』,並竭盡所能達成普世博愛運動成立的宗旨,即在各類層面;各個範疇推動合一,追隨盧嘉勒已展開的對談途徑。
2008年7月27日全體大會結束後,傅瑪利在岡道福堡宗座夏宮獲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接見,一同晉見教宗的還有協同會長方樂德和來自世界各地運動的代 表。2010年4月23日,教宗本篤十六世私人接見傅瑪利。教宗指出:「神恩築起橋樑,建設合一」,並鼓勵她繼續努力加以實現,以一顆更新的心志致力日益 加強愛心,並趨向聖善。
2008年10月,傅瑪利參加以『在教會的生活與使命中的天主聖言』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並在會議上發言。
2009年11月24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命她為教廷平信徒委員會的顧問。
傅瑪利任職會長後曾多次出訪,2010年1月至2月到亞洲;2011年2月到聖地;2011年3月至4月到北美洲;2012年3月至4月到南美洲西班牙語的國家;2013年到澳洲和新西蘭;2013年8月至9月到約旦;2014年3月至4月到巴西。她到各地探訪的主要目的,是跟運動在世界各地的團體與成員見面,又與當地的政府首長和教會神長接觸,與文化學術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交流,並促進大 公合一運動和各大宗教的對談。從而加強普世博愛運動與各方面人士將近70年的友情與合作關係,奠下重要的里程碑,在手足情誼道路上的發展將是前途光明。
2014年9月12日,傅瑪利被選連任會長之職。按普世博愛運動總章程的規定,換屆轉職的事宜要獲得教廷的認許。教廷平信徒委員會主席韋高樞機致函祝賀她:「我們衷心祝賀傅瑪利博士連任會長之職,並祈求天主聖神的特別幫助。今天是聖母聖名的瞻禮,我們懇求至聖聖母母親的代禱,助佑她稱職勝任。」

[全部資料]
巴西

巴西

巴西(Brasile) 在世界上經濟強國中排行第五位,面積為8500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二億人口,乃白人殖民者、黑人奴隸和土著民族的後裔,還有來自各地的移民,但他們都說共 通的語言——葡萄牙語。巴西具有大陸的面積,所以地理形勢各異,氣候條件不同,天然資源豐富,並具有強勁的增長潛力。然而,巴西也標誌著貧富懸殊的巨大差 異,有賴最近的政府的努力,情況逐漸有所改善。為這個脫離軍事獨裁統治還不到30年的年輕民主國家,有待面對各種挑戰。
1991年盧嘉勒(Chiara Lubich)到訪巴西,看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於是大力提倡共融經濟(l’Economia di Comunione)計畫作爲經濟的範疇真正革命的基礎,至今其知名度已遍及全球。然而不僅在經濟領域上,巴西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經驗也不斷發展。事實上,這份精神已深入社會架構的不同範疇,包括教育、衛生、政治、藝術、促進人權和不同的學術領域。例如巴西東北部的聖德蘭(Santa Teresinha)和讚主曲(Magnificat)兩個地方,與聖保羅市的拜依魯度卡莫(Bairro do Carmo)和扎迪姆瑪加利達(Jardim Margarida)兩個地區的經驗都是最佳的證明。另外,自2009年起在聖加大利納聯邦大學司法系研究中心的一群學者聯手探究『法律與手足情誼』。  普世博愛運動在整個巴西聯邦共和國各州都有五花八門的舉措,不勝枚舉,例如從若昂佩索阿(João Pessoa)的政治公民培訓班到合一世界青年的和衷共濟的行動;與及在阿拉戈阿斯州(Alagoas;)為家庭而設的週末聚會;又或者為聖加大利納州(Santa Catarina)的兒童主辦奧運會和今年慶祝珍妮達瑪利亞之城(Mariapoli Ginetta)成立40周年紀念所舉行的合一計畫。 然然而,這份生活是從哪裡開始的?讓我們回顧一下,追溯到1958年,三位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從意大利來到累西腓,他們是馬爾谷·特茲拉(Marco Tecilla);李雅·潘妮提(Lia Brunet)和雅達·烏卡露(Ada Ungaro)。
他們在學校、大學、堂區、社團、醫院、家庭中分享他們的經驗。一個月後,他們繼續到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市、阿雷格里港,然後又到烏拉圭(Uruguay)、阿根廷(Argentina )和智利(Cile)。在回意大利的途中,飛機因嚴重的故障,被迫緊急降落累西腓,他們在那裡逗留四天。他們三人便利用這個時機與更多人展開無數的接觸。於是在巴西東北部就誕生了普世博愛運動團體,它是一個長長系列中的第一個。 隨著普世博愛運動其他的成員到此常駐,於是1959年在累西腓開設首幾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合一的理想在各大城市和村莊廣泛地傳播,包括青年與成年人;白人與黑人;富有的與貧窮的……具備同一特色,就是和睦共處的社會。於是產生許多社會性的事業,就是植根於福音化的生活所結出的成果。 1962年,在聖保羅市開設一個中心,接著誕生新城出版社(葡萄牙語)和《新城》雜誌(l’Editrice Cidade Nova e il giornale Cidade Nova);其他中心在各地相繼成立,1965年,在貝倫又成立另一些中心;1973年在阿雷格里港;1978年在巴西利亞等。目前幾乎在27個聯邦的首府和許多其他城市都設有普世博愛運動中心。 1965年,在累西腓附近見證普世博愛運動第一個福音小城(cittadella),名為聖瑪利亞(Santa Maria),突出這個民族深愛聖母。兩年後,在聖保羅市(San Paolo )又建立另一個福音小城,名為歐拉澈利,目前稱為珍妮達(Ginetta),為紀念盧嘉勒初期同伴之一珍妮達,她是首先把運動帶到巴西,並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擔當了卓越的角色。其後,在貝倫又設有光榮福音小城(Gloria);至於阿雷格里港設有阿諾德瑪利亞之城中心(Centro mariapoli Arnold),具有大公合一的特色。另外,在巴西利亞又有名為聖母瑪利亞光明之母的福音小城(Maria Madre della Luce.)。
盧嘉勒一直對巴西和巴西人民表示一份深厚的愛。1961年,她首次到訪巴西累西腓,就這樣說:「巴西人民相似那個聽從耶穌的人,慷慨大方、豁達寬宏、善良、貧窮,卻給予一切,包括心靈和財富。」 盧嘉勒曾五次回到巴西,接受不同的公共獎項和榮譽學位。1998年,她最後一次到訪巴西,為全球第一個共融經濟企業區斯巴達克(Polo Spartaco)企業區主持開幕禮。 在那個場合上,其中一位巴西的民主之父佛朗哥·蒙托羅教授(prof. Franco Montoro)在聖保羅國立大學的演說上,向盧嘉勒表示嘉許,公認她的思想和普世博愛運動的工作,不僅僅在巴西,也在各地「作出言行一致的見證,吸引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極權的時代挽救了人們的權利,在科學發達當前表明必須以道德來作指引,並提倡愛與普世手足情誼。」 這些都是目前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與其他許多人一起努力不懈去實現的價值觀,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巴西在世界舞臺上冒起,將成為2013年世界青年節和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主辦國。
Website: www.focolares.org.br/

[全部資料]
墨西哥

墨西哥

「然而,我們真的留存在這世上嗎?不是永遠在此!在世上片刻,即是玉石也變成碎片;即是黃金,也遭損毀;即是的克扎里的羽毛也會掉落,這不是長久之地!」以上是特斯科科(Texcoco)国王內撒霍科若提(Netzahualcóyotl1402-1472)所寫的文章:《在世上片刻》。由此可見墨西哥的原住民富超越的情懷。 墨西哥正式的名稱是墨西哥合眾國,由31個聯邦州和一個聯邦區組成。國土遼闊,面積為1,972,550平方公里,位於美國南面,危地馬拉北面,共17個原住民族,佔人口百分之十,而總人口為一億一千兩百萬。墨西哥標誌著強烈的對比,既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又有邊緣人的地區(一千五百萬人生活在赤貧中)。既有大量傾銷的農業商品,又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只得一公頃的土地。即使墨西哥獨立兩百年,但仍然在自己祖先的傳統文化和基督信仰所帶來的價值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所謂『瓜達盧佩事件』象徵著這兩個文化決定性的修和與融合,繼而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就是墨西哥人。這個獨特的事件發生在五世紀前,1531年12月9日至12日,按傳統記載,一位『溫良賢淑的混血婦女』向若瑟·迭戈(Juan Diego)顯現,稱自己為『眾人之母』。1999年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墨西哥的旅程上強調這次的顯現的重要性,「它具有福音新傳決定性的迴響,影響力超越了墨西哥國家,到達整個大洲。從歷史角度來看,美洲是個民族的大熔爐。大家公認聖母混血的面容就是一個明確本地化的福傳例子。
」 同樣,1997年盧嘉勒探訪墨西哥(Chiara Lubich, visitando il Messico nel 1997),在重溫不同文化的主題上就以瓜達盧佩事件為起點,在那個場合上,她表示:「本地化不僅僅與另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打成一片,更要加深發掘潛在那個民族裡面的聖言的種子,但我們需要謙卑地承認那蘊藏著的真實性事情,把這份文化獻出給我們的弟兄。本地化需要如同交換禮物,意味著如同瓜達盧佩聖母一樣。」 1980年,普世博愛運動已立足墨西哥,其實1975年某些女核心成員已從哥倫比亞來到墨西哥。目前在墨西哥城(Città del Messico)、內撒霍科若提(Netzahualcóyotl)、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和普埃布拉(Puebla)的阿卡辛高(Acatzingo)已設有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瑪利亞之城中心和鑽石福音小城(Cittadella El Diamante )。建於1990年的小城是全國運動的中樞。每年約兩萬人到小城參觀。在這個貧富懸殊;文化、社會、民族差異的國土上,有賴福音本土化的生活作為不同文化對談與互相融合的根基。 普世博愛運動的小團體遍佈全國(約一萬五千人以合一的靈修為自己生活的方針),自西北部與美國接壤的墨西卡利(Mexicali)伸展到東南部的墨里達(Mérida),並在社會不同範疇上展開對談的工作,建設合一。
多年來已一直在天主教會內的不同運動和新的團體之間開始加強大家所建立起的關係。2011年8月首次舉行『共建墨西哥』(Juntos por México)的聚會,350位代表著全國八百萬天主教平信徒的領袖出席。許多人都大開眼界,看到墨西哥教會共融的新途徑,令平信徒在社會不同的範疇上成為主力。 另外,與政府方面又加強墨西哥城莫拉研究所(l’Istituto Mora diCittà delMessico)的合作,全年主辦一系列有關政治手足情誼(Fraternità in Politica)每月一次的會議,某些參加的政客已實踐共融的靈修;不少人也致力建設公共事務,這種建設性的行動標誌著在培養社會意識上邁進重要性的一步。 最後,生物倫理與人性權利“Netemachilizpan AC”組織(dell’Associazione di Bioetica e Diritti Umani)和普世博愛運動的新人類運動(Umanità Nuova)合作,在不同的城市主辦生物倫理的研討會,上百的參加者被談論的主題所吸引,更清楚知道教會的立場,以配合醫學與科學的觀點,從而令所有參加者獲得啟發,尤其是那群來自肋撒喇沙大學(UniversitàLa Salledi Neza)的青年,找到令他們費解的答案。同樣,另一群帶領生物倫理研討會的專家在國會眾議院支持與擬定那些維護生命的法律。 網址www.focolaremex.org

[全部資料]
巴拉圭

巴拉圭

巴拉圭(Paraguay)的古老名稱為『印度巨頭省』(Provincia gigante de las Indias)。瓜拉尼土著從『征服者』西班牙人的手中而立國,來得不易,為此是一個雙語的國家,面積約四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平方公里,分為兩個地區,東面沙漠地帶和西面熱帶豐富農作物產區。
人口為六百萬,即使沒有海岸的國界,卻處於兩大河的流域内,即巴拉拿河(Paraná)和巴拉圭河(Paraguay),瓜拉尼的地下水層所含的淡水量為全球之冠。首都亞松森(Asunción)的人口為六十萬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大都會。
16世紀初,巴拉圭與拉丁美洲其他的地區縱橫交匯,亞松森又稱為『母都』(大驛站),因為通過沙漠的西班牙行隊從這裡出發準備去建設新的城市。
16世紀中葉,法國人也來到在全國不同中心居住,他們的影響深遠。巴拉圭歷史其中極光輝的一頁是耶穌會在巴拉圭成立(1609-1768),出眾的耶穌會傳教士按互愛和重新分配的原則興建小城鎮。今天仍然保存著昔日聖三、耶穌、聖依納爵等小城的遺址,立為人類的遺產。當時藝術與音樂非常發達,保留著所謂瓜拉尼巴羅克(barocco guaraní)藝術的風格。1811年巴拉圭獨立脫離西班牙的統治,正式立國。
巴拉圭的歷史充斥著持續不斷悲慘的重大時刻,但也是極英勇的表現。結果孕育淳樸的民風,為每天微小行動的勝利而感到高興。信仰種子在人心一經播種,便結出獨特的成果。
巴拉圭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分佈在全國如同一個大家庭,綜合起當地公民、宗教和文化的生活。歡樂、豪客和濃厚的宗教氣氛是巴拉圭典型的民風,有助於普世博愛運動在當地的傳播。
1964年透過兩位在羅馬學習的修生(後成為神父)合一理想傳播到巴拉圭。他們回到祖國在各自的堂區教友中傳播這種新的靈修(spiritualità dei Focolari.)。
最初附屬於運動的教友遠赴1200公里外阿根廷(Argentina)哥度巴(Córdoba)山上參加瑪利亞之城。幾天的生活體驗點燃起他們的心火,正如盧嘉勒(Chiara Lubich )與初期同伴所做的一樣:他們選擇天主作為他們生命唯一的理想。
那麼,他們定期舉行生活聖言聚會,分享落實了生活聖言(la Parola di vita )的經驗,於是彼此幫助。1964年11月第一位女核心成員( focolarina)艾達·烏嘉露(Ada Ungaro又名Fiore)去探訪在當地剛誕生的團體。其後是安娜·梭莉妮(Anna Sorlini)。一年後已培育出一組人,當中的一位是達尼爾·格肋安諾(Daniel Galeano),即巴拉圭第一位已婚核心成員,也一直是小團體的主要倡導者,直到幾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分別成立。
1967年,在巴拉圭首次舉行瑪利亞之城,300人參加,其中包括盧嘉勒的初期兩位同伴李雅(Lia Brunet)與韋托里奧(Vittorio Sabbione)。互愛的生活很自然激發去幫助比較有需要弟兄的心志。於是1966年開始幫助他們的行動展開,除了在首都以外,又延伸到其他城市。青年都被這種徹底生活所吸引。1970年四位新青參加在阿根廷舉行的『新青(Gen)渡期營』。兩年後,其他青年陸續參與。盧嘉勒向新青交托『為自己人民捨生取義』的建議,推動他們進行財物和精神生活的共通,務求沒有任何人欠缺所需。1981年,在亞松森成立首個普世博愛運動女中心。1988年又設立男中心。於是孕育出組成普世博愛運動中流砥柱的不同聖召,包括男女核心成員、既有獻身的也有已婚的;男女志願成員( volontari e volontarie);神父與修生(sacerdoti e seminaristi);男女修會人士(religiosi e religiose);青年(giovani )和青少年(adolescenti);附屬成員和支持者。
1983年,一次嚴重的水災,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與亞遜松最龐大和最貧窮地區的居民接觸。手足情誼與和衷共濟的價值影響著搬到卡皮亞達地區(距離首都24公里)的20多個家庭,明顯地改善他們生活的素質。目前70個家庭居住聖密基德卡皮亞達(San Miguel de Capiatá)這個安寧的村莊,給他們提供教育、衛生、經濟和娛樂的活動。
2003年,期待已久的『聖母瑪利亞人類之母』的瑪利亞之城中心(離首都18公里)落成,給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提供培育,也開放給所有人。
政治界方面開始了『政界合一運動』(Movimento politico per l’ Unità Mppu);至於經濟方面則推行共融經濟計畫(Economia di Comunione)。合一的理想已逐步滲透到衛生、教育、藝術和傳播媒體等範疇。
目前巴拉圭生活合一靈修的普世博愛運動成員、附屬成員和支持者共九千人,他們包括了社會上各個階層人士。
Website: www.focolare.org/conosur/paraguay/

[全部資料]
Christopher Amaya

Christopher Amaya

一個月前,年僅17歲的巴拿馬青年基多福•阿瑪亞(Christopher Amaya)因被劫慘死,但他短暫生命的背後卻留下一道亮光,來自各方的迴響正鏗鏘著。(1993 – 1 Novembre 2010)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