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洲共建手足情誼
由普世博愛運動的『志願成員』和合一世界行動組織(Amu)合辦一個提供獎學金的計畫,旨在營造手足情誼的人際關係。回顧自創辦至今四年來的業績。
[全部資料]由普世博愛運動的『志願成員』和合一世界行動組織(Amu)合辦一個提供獎學金的計畫,旨在營造手足情誼的人際關係。回顧自創辦至今四年來的業績。
[全部資料]摯友能與你同甘苦、共患難、闖天下、創未來……這些都是普世博愛運動與印度教接觸初期的標誌,要追溯到1980年代中葉,在印度……
誕生在特倫托的普世博愛運動伊始時的見證人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於80年代中期,代表普世博愛運動參加世界宗教和平議會(Conferenza Mondiale delle Religioni per la Pace簡稱世宗和WCRP),與當時世宗和主席印度教領袖阿嵐博士(dott. Aram)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彼此分享理想,生活與憧憬,從而開始了普世博愛運動與印度教的接觸。
阿嵐博士去世後,由他創立的善提阿舒蘭(Shanti Ashram平靜靜修)團體聯同印度泰米爾納都(Tamil Nadu)的甘地派別的不同代表,於2001年1月,邀請盧嘉勒到印度,給她頒贈2000年度和平衛士獎(Premio Defender of Peace 2000),在獎狀上表揚「盧嘉勒孜孜不倦在所有人中,擔任散播和平與愛的種子的角色,她不斷強化脆弱的和平局勢,促進人類的繁榮、幸福、精神與文化」。逾500位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人士參加頒獎典禮。當時,盧嘉勒談到她的靈修經驗,並突出福音與印度教經書之間共同的元素。盧嘉勒在日記上寫下那幾天的經歷:「我來到這裡是要認識,並盡力保持緘默去學習……尤其是讓我明白到一切法則之首,就是容忍,愛!也許這處可以展開我們的對談。」
在同一個場合上,蘇邁亞梵語文化研究中心(l’istituto culturale Somaiya Sanskriti Peetham)的卡娜·阿查爾雅教授(Prof. Kala Acharya)深深被盧嘉勒所打動。她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内馬上安排一個在蘇邁雅大學舉行的聚會,約有600人參加。
這些接觸奠定了在孟買和哥印拜託(Coimbatore)與印度教對談的根基。
於是,開始了與孟買的大學教授們一種深化的對談。為能夠繼續發展已開始的道路,他們決定在2002年,在羅馬進行學術交流,舉行第一屆研討會,主題是『宗教虔誠與愛的筵席是愛天主與愛弟兄的道路』。蘇邁亞大學的卡娜·阿查爾雅教授認為:「這次聚會是一個深刻的靈修經驗。」
這個共同歷程的另一個里程碑是2003年,盧嘉勒應印度巴拉提亞·維雅·巴溫文化中心(Centro di cultura indiana Bharatiya Vidya Bhavan)的邀請再度赴印度。藍德雅談到從福音中所發現的愛的藝術其中一個要點,即與別人『打成一片』,正是對談的秘訣,引用了盧嘉勒的話: 「我們與他人接觸之際,需要與對方在等同的層次上,無論任何人,一律視同自己的一位合作夥伴。爲此,有必要捨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宗教上的豐富產業。同 時,我們內心要空虛自己,讓弟兄有自由的空間講出他們的見解,為能夠明白對方。這種態度是異常重要,更是不可或缺的,會產生兩種效果。首先,幫助我們進入 弟兄的天地,深入明白他的文化、他的用語、他的信念、他的思維等。此外,可以幫助弟兄準備去聆聽,於是達到忠於天主和忠誠對待弟兄的『尊重宣講』。總是要 尊重對方的想法,我們坦誠地表達對某些話題所持的信念和見解,卻不可強諸於他人,也不意圖用自己的思想來說服他人。」
文化中心的主席達維教授(prof. Dave)評論說:「這就是我們一條已經展開了並將有長遠發展的道路。盧嘉勒的話把我們帶到思維的基層中,即我們印度梵語所稱的『宇宙宗教』。」
這種對談的經驗正突出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恰恰在印度所講的話:「我們透過對談,讓天主親自臨在我們中,因為在對談之際,我們彼此向對方開放,我們也對天主開放,結果人與人之間能達到合一,人們與天主契合。」(1986年2月5日在印度馬德拉斯與不同宗教代表見面時的講話)
從一開始,與甘地運動的對談就具有這種經驗的特色。自2001年8月起,每年在哥印拜陀(Coimbatore)都會舉行圓桌會議,一起去面對和探討有關人性和靈性的主題,主要是建基於甘地的思想和合一的靈修(合一的靈修 spiritualità dell’unità)。另外,大家又會一起合作,推動社會性的計畫,特別是培育新一代和平的意識,尤其是加強彼此的認識,從而在大家之間建立起一份真正的手足情誼。
有關過去研討會的詳情可以瀏覽以下的網站:
2004年『印度教與基督信仰的靈修道路』“
2008年『從基督信仰與印度教的角度看神、人和宇宙』
印度教徒和基督信徒的對談 “
米諾蒂•阿嵐(Minoti Aram):一位跨宗教交談的先鋒
透過盧嘉勒所倡導的集體靈修的光照,能意識到落實福音的生活可以對每個地方與時代社會上的挑戰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激勵有善志的人士以他們的英明遠 見與能力來面對目前社會的問題,並治癒創傷,因而突出個人與團體的潛能。事實上,在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裏,靈修的層面從來沒有與社會的生活脫節。早在 1943年,盧嘉勒本人已夢想『去解決特倫托的社會問題』。她與初期的同伴們到城市各處探望戰火下的幸存者,治癒由炮彈所造成的物質與靈性的創傷;安慰孤 苦伶仃的人;分配糧食和衣物给予欠缺的人。無數這類的生活經驗中總是有天主上智特殊的安排與照顧。
新人類運動是普世博愛運動社會性的具體表現,旨在令人們在日常生活上致力肩負非凡的使命,實踐福音的革新精神,從而滲透在社會的架構中,改革社會,孕育希望、信心與積極進取。
1968年,新人類運動誕生,主要的倡導者和支持者是男女的天主志願者,他們猶如先鋒,在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各種不同範疇中努力實踐福音,為當代社會的挑戰提供具體的解答。
新人類已經達到成熟與廣泛傳播的階段,逐步邁向公開生活。1983年,在羅馬帕拉爾歐體育館舉行一個大型活動,超過一萬五千人來自五大洲參與,並與 若望保祿二世分享合一理想在社會行動上所結出的成果。盧嘉勒描述這次聚會的參加者,指出他們切願「在周遭社會中以個人的生活作見證,並以清晰的事實來突出 福音所具備的驚人影響力,甚至渗透到世間最實際的個人生活與社會性層面上。能夠為建設人類社會作貢獻,就證明落實天主聖言所帶來的成效。」
組成新人類運動的成員包括所有不同信念與背景的人士,他們願意為現在的社會提供精神文明,一同致力革新社會的架構、更新人靈。恰恰由福音而來的力 量,能够『建設人類的社會生活,藉着合一的精神重振與更新社會的各個範疇。』以上是引用新人類運動規章上第四條所指出的話。規章上繼續列出,新人類運動的 成員認出社會上各類的分裂與創傷,正是被捨棄耶穌的呼喊。他們並深信耶穌曾答應的:「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相聚,我就在他們中間。」於是他們團結合 一作出行動,以愛回應耶稣的呼喊。他們致力激發互愛,旨在達成合一,以思想與實際行動做出貢獻,來改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社會結構,甚至影響到政治與司 法等層面。他們視聖母的《讚主曲》為他們的『大憲章』,並把他們的行動交托給諸民族之后聖母瑪利亞。
新人類運動規章第三條指出:「(新人類運動)按社會上不同『領域』或『界別』而組織起來,整體地代表社會的各個生活範疇,包括所有投身在社會上不同 類別中工作或有關聯的人。」例如:在醫療界有醫生、護士、病人;在教育界有老師、學校工友、家長,所有領域均如此類推,如政治、經濟、法律、藝術文化等。
其中一個近期的發展是有關一種特別涉及公共事務的計劃,稱為『城市計劃』,藉此打開一個廣泛對話的途徑,與民間團體、協會組織、不同類別的志願團體 和政府機構等展開對談,一起舉行有關改善社會、政治、文化等舉措。因此,這是一個手足情誼的工作坊、試驗場,從中大家重新去發掘為共同的目標與計劃,而且 一起思考與工作的美麗之處,能够令大家鼓起勇氣去面對人類的重大問題,如尊重人性尊嚴所涉及的每個組成部份、生活所需、生態環境;也包括和平、公義等,使 人類的社會生活變得更合適和更美好!
可連線:
特意為盧嘉勒而設的網頁
http://www.centrochiaralubich.org
城市計畫——天主的男女志願成員:可連線到他們特設的網站
http://www.umanitanuova.org/
自50年代起,一些教區神父被普世博愛運動以互愛誡命為基礎而衍生的合一精神所吸引。他們從中找到聖神對於教會内那股蔓延著的更新『浪潮』的回應,也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重心點。
參與普世博愛運動的司鐸並不會因此忽略教區的生活,相反,更能在教區的日常事務工作中獲得激勵,他們提倡並增進教區成員之間的合一精神,首先是教區司鐸團與主教的意見一致,並以開放的胸懷展開全方位的對談。
被釘和被捨棄的耶穌是合一靈修的要點之一,司鐸們藉此找到執行他們鐸職的準繩和途徑,即純正的服務精神,為所有人付出生命。事實上,被捨棄的耶穌是至高的『司鐸』,祂孕育了教會,令教會成為『共融的家和學習共融的地方』,宛如整個人類手足情誼的酵母。
1964年,在羅馬成立首個『司鐸與執事核心成員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目前全球已有逾200個這樣的中心,由教區司鐸和終身執事所組成,他們致力實現耶穌向天父祈求的合一(參閱若17),生活神貧、貞潔和服從的精神。每當情況允許,他們走在一起度團體的生活。在任何情況下,他們在鐸職生活中見證他們之間所建立起那份深厚的手足情誼。
另外,還有『司鐸與執事志願成員』的形式,他們在這些『核心』小組中定期見面,致力在教會內的各類架構和在牧靈工作的不同範疇上激發合一的精神,從福傳到見證仁愛;從禮儀到家庭與青年牧靈等。
1968年,盧嘉勒在修生中發起『新青修生運動』(司鐸的新一代),目前在五大洲約400個修院都有新青修生的成員。他們切願把天主放在生命首位,因而產生也挽救不少聖召。互愛有助於對司鐸獨身生活的意義獲得新的啟迪,效法耶穌的生活,令人類成為一個大家庭。
在這些司鐸與新青修生的身邊衍生『司鐸運動』,目前約有兩萬名神父,甚至包括不同基督教宗派的牧師和長老參與,他們切願分享運動的精神與生活。司鐸運動爲其他司鐸、執事和修生主辦聚會、提供交流、共融和培育的機會,渴望與他們一起在教會生活上的各個層面反映出福音互愛的『亮光』。
於是在教區與堂區誕生一些小團體,致力效法初期基督徒團體的風範。由於這份精神的傳播,結果盧嘉勒成立了『堂區運動』和『教區運動』的分支。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盧比亞諾國際福音小城建立了一個國際性靈修中心,歡迎司鐸、終身執事和修生到來生活一段時間,一年或半年不等,只要獲得自己的主教同意即可,他們渴望從中體驗一種『生活化的學習』,既有工作的時間,又會有其他時刻以加深認識合一的靈修和這種精神在個人、社會與教會各層面的具體生活。
運動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福音小城中,也設有提供類似培育計畫的靈修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
司鐸與執事核心成員國際中心
電子郵址: centro.sac.foc@focolare.org
司鐸與執事志願成員國際中心
電子郵址: centrosacvo@focolare.org
新青修生運動
電子郵址: gens@focolare.org
司鐸運動
電子郵址: movimento.sacerdotale@focolare.org
1920年1月22日——盧嘉勒生於意大利特倫托,領洗的名字為席維亞。父母從事印刷的工作。母親是一位熱心的教友,父親卻是一位社會主義者。盧嘉勒的長兄吉諾日後成為遊擊隊員,《合一》日報的記者。
1938年——盧嘉勒獲小學教師的文憑,在太陽谷(Val di Sole)地區的城堡和利沃(Livo)任教,其後在特倫托。她曾報讀威尼斯大學哲學系,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爆發,被迫辍學。
1939年——盧嘉勒參加公教進行會青年組主辦到勞麗圖(Loreto)聖母朝聖地朝聖團。在那裏她發現自己的聖召——第四條路,教會內一個嶄新的聖召。
1943年——她加入方濟各在俗第三會接受培育,被亞西西聖嘉勒徹底地跟隨天主的做法所吸引,於是取名『嘉勒』。
同年12月7日——盧嘉勒永遠奉獻給天主,宣發守貞潔願。這一天也視為普世博愛運動正式成立的日子。
1944年5月13日——特倫托市受到嚴重的空襲。盧嘉勒的房屋被損毀,她的家人都被迫逃難離開家園。然而,她卻決意留在特倫托去支持與鞏固剛在她身邊誕生的那個小團體。隨後,她在嘉佈遣廣場找到一套房子,與初期的女同伴一起生活,於是就形成了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e』。
1947年——運動獲得特倫托費拉里總主教(Carlo De Ferrari)批准在教區成立,總主教承認:「這個團體有天主大能的引領。」
1948年——在特倫托成立第一個男性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同年,盧嘉勒在羅馬意大利國會大樓與國會議員左丹尼見面。左丹尼已婚育四子女,既是議員、作者、又是記者,更是大公合一運動的先鋒。日後,他成為第一位已婚核心成員,也視為運動的共同創辦人。由於他作出決定性的貢獻,能夠落實合一靈修社會性的層面,並發展大公合一運動。
1949—1959年——自1949年夏日起,盧嘉勒都會到特倫托白雲石山上與她的初期的男女同伴走在一起度假,可是人數每年遞增,逐漸組成一個以福音為根基的生活藍本,於是就誕生了瑪利亞之城,即聖母的城市。1959年,在皮米爾魯(Fiera di Primiero)集合的人數超過1萬人,他們來自27個不同的國籍。
1953年——正式開始『已婚核心成員』的聖召,他們按自己的婚姻狀況而奉獻給天主。他們分別加入男女守貞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
1954年——盧嘉勒成立教區神父和修會人士的分支,他們也附屬於運動。傅理斯(Pasuale Foresi)由特倫托總主教手中接受鐸品之職,他是第一位核心成員神父,也被視為運動的共同創辦人。另外,傅理斯在運動學術上的研究、出版事業和盧比亞諾福音小城的工作上貢獻良多。
1956年——《新城》雜誌創刊!同年又誕生『志願成員』,他們致力把天主帶回社會,並在不同範疇上更新社會。
1959年——盧嘉勒第一本靈修著作出版,書名是《生命的活力》,於是新城出版事業的發展一觸即發。
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也擴散到『鐵幕』後的東歐國家。
1961年——盧嘉勒在德國達密史達提(Darmstadt)與路德宗的某些牧師見面,他們也渴望認識這種福音的靈修精神,於是為普世博愛運動內大公合一運動翻開新的一頁。
1962年——運動首次獲得教廷的審核通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公認運動,並以『瑪利亞事業』為正式的名稱。
1963年——第一個瑪利亞之城中心在羅馬近郊的羅卡帕落成,成為培育運動成員的場所。
1964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維達諾嚴茨薩興建運動第一個見證福音小城——盧比亞諾(Loppiano)。
1966年——盧嘉勒在倫敦獲得英國聖公會首牧坎特堡總主教藍思教授(dott. Michale Ramsey)接見,總主教鼓勵把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帶到英國教會。同年,『新青運動』分支誕生,(普世博愛運動的第一代新青)。在非洲喀墨隆方潭(Fontem)森林幫助當地班華族(Bangwa)興建一所醫院舉行奠基儀式,在這裏就誕生一座福音小城見證合一和普世博愛運動與當地居民的合作。同時為回應教宗保祿六世的鼓勵,盧嘉勒成立『堂區運動』,好能把合一的精神也帶到堂區與教區去。
1967年——盧嘉勒在伊斯坦堡獲得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雅典納哥拉一世(Athenagoras I)首次接見,其後共24次之多,同年又成立『新家庭運動』。
1968年——又為修生們成立新青修生分支(新一代的神父)。另外,盧嘉勒明白到要在構成互依互存的社會各個範疇上實現理想,就需要獨當一面的運動,於是她成為並賜名為『新人類運動』,更交托給男女志願成員去照顧與栽培。
1970年——盧嘉勒為青少年成立普世博愛運動的第三代,即第三代新青。
1971年——不同修会的修女獲保祿六世接見與降福後,於是誕生了附屬於普世博愛運動的『修女運動』。
1975年——適逢在羅馬舉行聖年,二萬五千位青年聚首一堂舉行『新青節』。
1976年——由德國艾鎮(Aachen)韓民立主教(Klaus Hemmerle)發起為認識普世博愛運動的主教們舉行首次國際性周年會議。旨在加深認識合一的靈修,令主教們共同管理的經驗變得『奏效與歡愉』。韓民立主教被視為運動的共同創辦人。
1977年——在倫敦貴達禮堂(Guildhall),盧嘉勒接受譚烈頓(Templeton)宗教進步獎,不少的宗教代表蒞臨出席,於是正式展開與其他宗教信友的對談。
1980年——在羅馬費明尼奧體育館,四萬位青年共聚舉行國際性的新青節,也是運動最龐大的公開性活動之一。
1981年——盧嘉勒應日本佛教新興立正佼成會(Rissho Kosei-kai)創始人庭野日敬先生(Nikkyo Niwano)的邀請,在最大的佛教廟宇上向十萬名佛教徒講話。於是在人道範疇上展開深厚的對談與合作,大家一起謀求和平。
1982年——為不同教會團體的基督宗派的主教們朋友首次舉行國際性每年聚會,獲得若望保祿二世的支持。
1983年——來自五大洲逾一萬五千人齊集羅馬的帕拉爾歐體育館參加首次舉行的『新人類運動』國際會議。
1984年——盧嘉勒為運動的兒童成立第四代新青運動。
同年,若望保祿二世參觀位於(羅馬)羅卡帕運動的國際總中心。
1985年——盧嘉勒任命為教廷平信徒委員會顧問。1985年在羅馬舉行的新青節標誌著『合一世界青年運動』的誕生,男女新青是主要的倡導者。同年,盧嘉勒參加慶祝梵二大公會議二十周年的世界主教會議。
1988年——她獲得德國奧斯堡市(Augsberg)頒授奧斯坦納和平獎。
1990年——教廷平信徒委員會核准普世博愛運動已修訂的總章程。同年,盧嘉勒得到韓民立主教的合作成立『天父學院』,旨在加深認識合一神恩在教義性層面的內涵。
1991年——在巴西聖保羅市附近的艾拉塞利(Araceli)永久瑪利亞之城發起『共融經濟』的計畫。
1993年——在羅馬帕拉爾歐體育館舉行第二屆『家庭節』,透過人造衛星播放到世界各地,由63個國家和本地的電視臺接受,約有50萬人收看。
1994年——盧嘉勒成為世界宗教和平會議(WCRP世宗和)的名譽會長。
1996年——盧嘉勒與一群附屬於普世博愛運動的政治家在拿波里成立合一政治運動。1996年年底接受聯合國教科文(Unesco)頒授教育和平獎。同年,她接受波蘭盧賓諾大學(Lublino)頒授的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之後幾年內,她接受幾個榮譽博士學位,包括神學(1997年菲律賓和臺灣);大眾傳播(1997年泰國);人文科學(1997年美國);哲學(1997年墨西哥);跨學科(1998年阿根廷);宗教科學(1998年巴西和意大利);心理學(1999年馬爾他);教育(2000年美國);藝術(2003年委內瑞拉);奉獻生活神學(2004年羅馬)。
1997年——在(泰國)曼谷與泰國佛教高僧唐大師(H.H. Somdet Phra Nyanasamvara)與盧嘉勒見面,他鼓勵促進佛教與運動的對談與合作。盧嘉勒在清邁又與無數的僧侶而後佛教信友見面,彼此交流靈性上的心得。同年盧嘉勒在馬尼拉菲律賓主教團全體大會上介紹普世博愛運動。隨後,她又在臺灣、瑞士、阿根廷、巴西、克羅地亞、波蘭、印度、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的主教團講話。由世界和平會議(WCRP)主辦的在紐約聯合國總部(UNO)會議廳上舉行的研討會上,盧嘉勒談到民族之間的合一。另外,她又應美國回教組織創辦人W.D穆罕默德的邀請在紐約曼克頓哈林地區馬爾金唧氏清真寺與美國回教組織的,非洲美國籍三千位回教徒分享她基督徒的生活見證。同年,在奧地利卡茨(Graz)所舉行的歐洲主教團諮議會(CCEE)和歐洲基督宗派包括東正教與改革派的諮議會(KEK)合辦第二屆歐洲大公合一全體大會的開幕禮上,盧嘉勒提議『合一的靈修』作為『大公合一的靈修』。
1998年——盧嘉勒在阿根廷首都布誼諾斯艾利斯與猶太教團體見面。巴西共和國總統給盧嘉勒頒發十字架榮耀勳章,表揚她致力幫助最拮据的階層,並提倡『共融經濟』。同年五旬節前夕,在羅馬聖伯多祿廣場上,首次集合教會的運動和新興團體(逾三十萬人參加)盧嘉勒是其中四位新興團體創辦人之一,她代表所有人在教宗面前答應肩負不同運動團體共融的使命。同年盧嘉勒在史特斯堡(Straburgo)接受歐盟議會頒發1998年度人權獎。盧嘉勒在瑞士巴爾納(Berna)舉行瑞士立憲150周年官方式的儀式上講話。
1999年——盧嘉勒被邀請在史特斯堡歐盟議會第五十屆會議上就有關『社會的市場、民主、團結』的話題上介紹『共融經濟』的經驗。教會不同運動和新興團體41位創辦人和負責人在德國史帕頁爾(Speyer)見面,盧嘉勒是其中一位召集人。其中又包括聖艾智德和神恩復興團體,若望保祿二世給他們寄來鼓勵的訊息。盧嘉勒又在德國奧斯堡(Augsburg)參與簽訂『因信成義』的共同聲明,與全球路德宗派最高級負責人見面。
2000年——盧嘉勒接受羅馬和佛羅倫薩市民頒發的榮譽市民獎,隨後這幾年世界各地其他17個大城市都紛紛給她頒賜這項榮耀,包括帕拉莫、熱內亞、都靈、米蘭和布誼諾斯艾利斯等。另外,德國共和國又給盧嘉勒頒授大十字架的勳銜。同年,盧嘉勒在德國羅峰堡(Rothenburg),與路德宗福音派的50個運動團體的代表見面。另外,她在美國華盛頓,與超過5千位普世博愛運動的基督徒和美國回教組織的非洲美國籍回教徒講話。隨後,在美國各大城市繼續展開這種對談,奠下新的里程碑。在羅馬聖馬古圖(San Macuto)廣場上,她與一群國會議員面前介紹政治合一運動的意念。在亞西西,方濟各修會團體的聚會上,盧嘉勒鼓吹傳統神恩與新興神恩的共融。
2001年——在印度哥嚴巴托肋(Coimbatore),盧嘉勒接受由善迪(Shanti Ashram)和薩沃迪也(Sarvodaya)運動頒發維護和平獎,這兩個都是印度甘地信徒的組織。盧嘉勒又在孟買的蘇邁亞大學(Somaiya)分享她的靈修經驗。盧嘉勒在捷克共和國布拉格與共和國總統哈費爾(Vaclav Havel)見面。盧嘉勒又在斯洛伐克亞,巴提斯拉夫(Bratislava)的國家國會議員見面時,向與150位國會議員和地區的市長介紹『共融政治』。在奧地利嚴斯布克(Innsbruck)舉行『歐洲千個城市』的會議,盧嘉勒談到在政治上手足情誼的經驗,促進建設一個不同的居民的歐洲。
2002年——在羅馬岡道福堡由『天父學院』主辦的各大宗宗教交談的座談會,與印度教知深的學者與教授對談。同年,盧嘉勒應日內瓦基督教協進會主席的邀請,在日內瓦聖彼得主教座堂的主日崇拜中,談及大公合一運動,並在教會大公合一運動的諮議會上提出『共融靈修』作為『大公合一靈修』。盧嘉勒在西班牙巴塞羅納卡塔倫亞(Catalunya)的國會上帶出普世手足情誼的計畫,又在蒙特賽拉提(Montserrat)與400位隱修士和修女分享她的經驗。在馬德里歐洲議會當地總部向在場的政界人士和管理階層談到政治合一。
2003年——盧嘉勒與各大宗教交談的負責人再次前往印度與蘇邁亞大學;巴哈溫(Bhavan);席瓦迪亞亞家族(Swadhyaya)和甘地薩沃達亞(Saryodaya)運動與甘地金大學(Gandhigram)等印度教專家展開交談。隨後她又應迪亞斯樞機(Card. Dias)和康察索(Conceissao)總主教的邀請與孟買和新德里的天主教徒會晤。若望保祿二世委託普世博愛運動為世界和平的玫瑰聖年展開活動。在羅馬岡道福堡舉行一個國際性的聖母年聚會,其後,在五大洲不同國家和地區一共舉行157個這樣的聚會。
2004年——盧嘉勒接受意大利共和國大十字架騎士的榮耀。同年,隨著多個國家加入歐盟,已達25個國家,在德國史圖卡達(Stoccarda),舉行一天的大型聚會名為『共建歐洲』,超過150個不同教會的運動與團體合辦(包括路德宗、東正教、自由教會……等),在共融的道路上結出果實,共九千人出席,以人造衛星直接轉播,十萬人觀看,在歐洲其他的城市也在同一時間舉行類似的聚會共163個。
2007年12月7日——教廷頒佈批准在盧比亞諾福音小城成立的上智大學學院。大學的成立象徵『天父學院』的一個延續發展,最後由盧嘉勒正式簽署落成。
2008年3月14日——盧嘉勒經過長期生病後,並獲得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Bartolomeo I)到醫院探訪,並接到教宗本篤十六世親自寫的慰問信後,盧嘉勒在羅卡帕住所內安息主懷。隨後有成千上萬的人群瞻仰她的儀容。3月18日在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殿舉行莊嚴肅穆的葬禮,由梵蒂岡國務卿貝爾托內樞機(Card. Tarcisio Bertone)舉行。
雖然1943年12月7日被視為普世博愛運動誕生的日子,因為那天創辦人盧嘉勒宣示了永久守貞潔願,「許配給天主」,但她又確定另一個重要日期,即1939年,她到意大利勞麗圖那次的朝聖。相傳當地保存了納匝肋聖家。這個小屋籠罩着神聖的家庭氣氛,為盧嘉勒而言,就是一種「召叫」,如同納匝肋聖家在寧靜中重覆在歷史上最偉大的奧蹟──天主與人同在。
從那一刻便展開了奇妙的發現。然而,盧嘉勒並非獨自一人感到驚訝詫異。與她一起的還有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蔡思(Giosi Guella)、馬莉蘭(Marilen Holzhauser)、葛芷蘭(Graziella De Luca)、華樂(Vale )和安琪樂娜(Angelella Ronchett)兩姊妹、杜麗(Dori Zamboni)、齊思(Gis)和珍妮達(Ginetta Calliari)兩姊妹、施婉娜(Silvana Veronesi)、麗雅( Lia Brunet)、帕美娜(Palmira Frizzera)和潘娜(Bruna Tomasi) (Vittoria Salizzoni (Aletta)……幾年後,加入她們行列的還有馬爾谷(Marco Tecilla)、阿度(Fons,Aldo Stedile)、裴安東(Antonio Petrilli)、方安素(Enzo M. Fondi)、傅理斯(Pasquale Foresi)、祖利奧(Giulio Marchesi)、皮爾魯(Piero Pasolini)、奧拉斯特(Oreste Basso,)、韋托里奧( Vittorio Sabbione)……組成了一隊白色的步隊,正如盧嘉勒在勞麗圖以先知先覺的眼光所預視的一樣,都一一跟隨着她。
這些男女同伴就是踏上盧嘉勒所展開的那條嶄新的道路。他們更成為今天視為運動所有架構的領導。他們每一位在天主的計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具體「落實」了天主賜予的這份具有合一特色的神恩,表達出天主聖三的生活。這些初期同伴的每一位,都有各自不同的專業,卻跟隨着同一道聲音,憑著各自的才華在仁愛內服務其他人,從而喚起同樣的仁愛。
普世博愛運動經過70年的發展後,似乎可以借用大額我畧的那個確認來解釋,他指出『凡閱讀聖經的必有成長』,又說:「正如世界一樣,聖經的寫成也並非一勞永逸。天主聖神仍在默感中逐步完成。可以說,每天一步步默感那『翻開』聖經來閱讀的人。天主聖神按人接納聖經的程度,「開啟」他們的明悟。真的是一種非凡超卓的回報。」運動的情況卻是由於每位成員落實福音後而分享出的成果,從中又吸取滋養去明白耶穌同樣的話語。落實的聖言與分享經驗,將會標出集體內修鍛鍊的方式。
許許多多與盧嘉勒一起已走畢人生道路的,或是還有仍活着的,都接納了聖言,在這個演變中的時代,他們展示了自己的任務,正如盧嘉勒的一篇默想所指出的:「……參與了天主在人類的計劃,在人群中標誌出光亮的刺繡,在默觀中,與近人分擔恥辱、飢餓、打擊、短暫的快樂。」因為今天比昔日更需要那種真正的引人入勝的生活,「最高境界的默觀,卻處身在人群中,與人肩並肩。」
盧嘉勒初期的同伴已體驗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指的那種教會:「藉着福音的力量,天主聖神令教會充滿活力,繼續更新及帶領教會與其淨配達到圓滿的結合。」(《教會憲章》第四章)
普世博愛運動透過參與社會性事務,具體地在各地方與不同環境中實現其神恩的普世性。
其實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40年代,盧嘉勒和她初期的同伴致力治癒戰爭爲人們帶來的身心與道德各方面的創傷,她們又為窮人分發物資;重組破裂的家庭;接納社會中『最弱小的』和邊緣人士,聆聽他們,與他們分擔苦痛。
1962年,盧嘉勒這樣解釋:「……另一方面,福音指出誰要跟隨耶穌,必須放棄所擁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這是跟隨耶穌必須的第一步。」在普世博愛運動初期核心成員中革新的種子已開始萌芽,激發她們愛天主的熱切願望,並表現在對近人具體的愛上。
事實上,運動伊始之際,盧嘉勒最初獲得的靈修靈感之一就是明白天主是愛。「唯獨用愛才能回應愛,我們愛天主,以回應祂對我們的愛,並馬上具體表現在對近人的愛。於是,任何與我們在生命道路上相遇的人,都成為我們關心、愛護、照顧的對象。」以上是盧嘉勒在1979年回憶那份獨特的經驗而寫的。
戰爭緊張的年頭,那些初期的女核心成員不惜一切,從城市的一邊趕到另一邊,去援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時隔多年,往事仍歷歷在目:「窮人與核心成員一個挨著一個,圍繞餐桌而坐。」
由於戰爭的蹂躪,起初這些女青年尤其專注去照顧最窮困的人,她們確信在那些蒼白乏力和汙穢骯髒的人的背後隱藏著耶穌的容貌。小團體日漸成長,來自周邊的幫助也相應增多,去援助任何受苦的人。這樣的行動持續好幾個月。
透過這個微小而意義重大的社會革新,很自然,稍後我們明白到不僅需要關心窮人,更要關注到整個人類的需要。「當中有人需要溫飽、止渴、衣物,但亦有人需要教育,建議,扶持,或需要我們的祈禱。」於是,我們開始察覺到我們的合一神恩所擁有的無比力量,能夠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這種生活兼備行動與默觀,從一開始已吸引著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其中一位就是左丹尼(Giordani)。他既是記者、國會議會兼作家,他被視為普世博愛運動的共同創辦人。
左丹尼率先意識到合一神恩在社會的不同範疇上將要帶來的影響。由於左丹尼的貢獻,繼他之後,目前已有數以千計的人察覺到可以在人類生活的每個層面具體落實福音的精神,他們與一切在各種範疇裏的人並肩生活,在家中、醫院、學校、辦公室、工廠、社團、志願工作;還有公寓樓房、大街小巷;甚至政治、經濟、電影,藝術等領域上。
無論在任何環境裏都採用同一的策略,就是落實一個以手足情誼為宗旨也是行動方式的計畫;這既是實踐,也是必須每次作爲行動依據的精神原則,好能匯聚和運用每個人的專業知識與才幹,形成互相交流的一個網絡,使大眾受益。
由此誕生一個團體,即『天主的子民』,因著天主的緣故,他們深入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中,並能夠承擔起每個環境和每個城市與地區的創傷與危機。
另外,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人與人之間對談的機會,因爲大家相信彼此的差異可以是一份寶貴的貢獻,有助於和諧地組合各方的利益,從而找到新的、具體的、有時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解決途徑。
一位記者訪問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問及運動的架構。盧嘉勒在回答時明確地解釋:「在談論運動的結構、它的分支等等之前,我希望表明,我們大家主要看運動如同一個單一的整體,猶如一身,我們首先在自身內實現要給世界帶出的訊息——合一。每當在我們之間能看到這個實情,我們才感到確實實現了自己,因為我們一心一靈,合而爲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這種視角來看我們,他說(也考慮到我們的人數):『你們是一個民族!』恰恰是這樣,運動是一個民族,也可以説是教會的一部份。存在差異屬於次要,運動包含各種不同的聖召,肩負各異的任務,但却邁向同一的目標。」
一方面很難估計透過不同的媒體而接觸到合一理想的人數。另一方面,確實多年來,在那些直接參與的活躍成員周邊,逐漸發展起廣泛傳播的群衆運動。就此盧嘉勒這樣解釋:「……由於運動的每位成員和每個組別都有一股動力,透過生活來傳播生活,因此,我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比較活躍的成員的周邊凝聚起一大群人特別被他們的見證所吸引。」於是,在已婚的核心成員的周邊誕生了新家庭運動;在男女志願成員周邊展開了新人類運動;在男女新青旁邊產生無數合一世界青年和合一青少年。屬於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的教區神父興起了更廣泛的神父運動;在堂區與教區的生活形成了堂區運動和教區運動,都是由普世博愛運動不同分支的成員所推動,包括神父、修生、修會人士、平信徒等。修會人士得到合一理想的陶成於是誕生了男修會人士的運動和女修會人士的運動,與及修會新青,他們是修會年輕的一代修生和修女。
盧嘉勒在1979年寫下:「附屬成員是瑪利亜事業内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他們大約有兩百萬人,儘管沒有特定的聖召,他們努力在自己的環境實現合一的理想。他們分享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和宗旨,並參與其活動。最後,還有愛護運動的支持者,他們對運動或只是對它的某些方面表示讚賞和喜愛,並以祈禱和各種援助予以支持。
普世博愛運動這個遍布世界的『民族』已越過天主教教會的邊界,也看到來自其他基督教教會和教會團體的基督徒;其他宗教信徒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加入運動的團體中。他們個別地加入運動的行列,共享其宗旨和精神,並忠於各自的教會、信仰和良知。
盧嘉勒運用一個比喻有效地形容這個多元組合的『民族』,就是許多中世紀教堂内的景象,聖母瑪利亞以她的斗篷「覆蓋與保護那些堡壘和教堂;工匠坊和隱修士、主教和家庭主婦、富有的與貧窮的……,總之,屬於人人的城市和所有居民。」盧嘉勒以這個形像作爲一個方式來代表聖母瑪利亞普世性的母性。盧嘉勒補充說:「好!這裡存在跟大型壁畫類同之處,運動的生活猶如那幅壁畫活生生的複製品,反映出聖母瑪利亞衆生之母這個形像和這個事實。普世博愛運動是聖母瑪利亞的工程,因此跟她相似,宛如一件斗篷,覆蓋教會與人類的不同部份,因為運動獲得天主給予一份恩賜,使教會與人類構成一個大家庭。恰恰就是這份恩寵,這份神恩,使瑪利亞事業肖似聖母瑪利亞的母性與匯聚團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