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幼兒園組成和平的陣營

 
普世博愛運動的新家庭行動組織與印度甘地精神香緹•阿舒藍團體的合作項目得以落實。

維卡帕拉因(Vaikalpalayam)是一條小村莊,只有簡陋的房屋,在瀝青的羊腸小路上,卻有星羅棋佈的坑窪。村口的一座小型石磚房舍,不時傳出20多位兒童玩耍的歡樂聲。這是本著甘地精神而成立的香緹·阿舒藍(Shanti Ashram)機構開辦十所幼兒園(印度語稱為巴拉香緹balashanti)的其中一所。多年前,在通往喀拉拉邦(Kerala)方向的公路附近的哥印拜陀(Coimbatore)區内成立。

20年前開辦幼兒園之際已有明確的目標,旨在教育最窮困的兒童,印度語稱為達利特人(dalit)賤民,給他們提供機會,希望能過上一種更具有人性尊嚴的生活。有人稱這種建樹為真正的革新。印度村莊最貧窮的人,達利特人(dalit)生活在邊緣的地區,他們不可與其他人飲用同一口井的水。真的難以想像,直到幾十年前,他們才允許進入同一座廟宇朝拜。今天,維卡帕拉因村的達利特兒童與社會高層階級的兒童一同學習,一起吃飯與祈禱。他們的母親不分貴賤也可以一同出席家長會。25年前,印度榮譽國會議員阿嵐教授(Dr. Aram)由甘地精神所啟迪創辦香緹·阿舒藍(Shanti Ashram)機構。他是印度和平主義者與教育家的先鋒。目前該機構所開辦的十所幼兒園共有220位學生。

巴拉香緹的教育方針是訓練學生最基本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結合遊戲、歌曲和學習宗教與人性的價值觀。另外,又幫助貧窮兒童每天的營養飯餐。事實上,當地的家庭平均一個月的工資為60美元,每天僅足夠吃上一頓飯。

最近幾年,哥印拜陀工業發展蓬勃,建築業為臨時工人興建的新居民區如雨後春筍。大部份臨時工人都是回教徒。香緹·阿舒藍機構也在這些居民區内開辦了幾所幼兒園,往往兒童有助於他們的家庭融入該地區的社會結構。另外爲了鼓勵兒童的母親參與進來,於是舉行一些聚會,給他們建議健康守則和衛生規範,更教導婦女如何利用手頭有限的資源給子女烹調有足夠營養的飯餐。

爲克服由於酗酒而造成家庭悲慘的經濟狀況,所以吸納了一群母親參加小額貸款的計畫。其實,在培育的過程已教導兒童節儉的美德。四歲的卡倫娜(Karuna)去年已儲蓄三千的盧比,相等於她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此外,兒童在巴拉香緹又學習到衛生守規,避免感染由貧窮引起的疾病。阿嵐教授(Dr. Aram)和她的太太閔洛蒂(Minoti)清晰明白到建立持久的和平生活必須從小做起。由此產生興辦幼兒園的意念,為培育兒童締造和平的精神。二十年來跟進這個項目的穆爾蒂太太(Mrs. Murthy)講述:「往往兒童有助於免除家庭暴力的發生。最近,巴拉香緹的學生狄芙雅(Divya)在家庭口角中,跑過去坐在父親懷抱裏,對他說:『爸爸,暴力猶如魔鬼一樣!』」

此外,老師們又教導兒童尊重每個人的任何信仰,每天早上學生都以印度教徒、回教徒和基督信徒的方式祈禱作開始,讓兒童能從小就在沒有隔閡與成見的氛圍成長。因為印度的這個地區歷代都分黨分派,形成社會的張力,往往更造成暴力與血腥的衝突。

九十年代末,當閔洛蒂·阿嵐意識到有必要確保巴拉香緹的兒童獲得適當的營養和飲食補助,普世博愛運動已開始加入這項計畫。當時新家庭運動( Famiglie Nuove)與甘地香緹阿舒藍機構基於兩個團體的社會性計畫而彼此認識,開始建立大家之間的手足之情,更展開不同宗教的交談,培育新的一代和平的意識。事實上,甘地曾確切地說:「假如渴望要教導真正的和平……,有必要從兒童開始。」

卡塔蘭諾(Roberto Catalano)

(節錄自意大利文版《新城》雜誌2012年第五期)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