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五大宗教及幾個基督新教宗派,被特選為環保界新興領袖的青年人,相聚在美國(USA)紐約州的普世博愛運動露明瑪利亞之城(Mariapolis Luminosa),一起反省如何保護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宗教和平議會(Religions for Peace)和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的指導下,座談會以對時下環境狀況,及全球穩定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緊密聯繫的分析為開始。為期三天的活動主題暗示了氣候變化現象要求人們有一種新的意識,改變觀念。由於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之間的協同工作,或許能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這是此次座談會組織方的願望。座談會在2015年7月底舉辦。儘管信仰各不相同,但他們達成了同一認知。只要一起去做,有利於環境的所有努力將會更有效。
在干預措施中,新福傳夥伴(New Evangelical Partnership)的理查·斯茲克牧師(Rev. Richard Cizik)和生物倫理學家勞倫斯·特羅斯特(Lawrence Troster)經師說:「到2050年,我們會有五千萬氣候難民,給民族間的和平共存帶來嚴重後果。」他的話得到了海洋學家、綠色穆斯林(Green Muslims)成員阿斯瑪·馬赫迪(Asma Mahdi)的認同。他強調最脆弱的國家是穆斯林國家:「例如,在孟加拉,如果海平面繼續上升的話,到2050年,百分之十七的國土將遭洪水氾濫,迫使1千8百萬人遷移他處。」這些數字非常驚人,而幾個波利尼西亞(Polynesian)島嶼會完全淹入水中。
宗座常駐聯合國觀察團(Permanent Observer Mission of the Holy See)的若瑟·格雷奇(Joseph Grech)蒙席的發言中,摘引了教宗方濟各的通逾《願袮受讚頌》(Encyclical Letter Laudato si),同時強調經濟和生態關係密切,因為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會對大自然造成影響。來自美國三所不同大學的三位環境研究人員也持相同觀點。他們是哈佛的羅伯托·岩托斯卡(Robert Yantosca)、喬治亞的瓦倫丁·恩曾貢(Valentine Nzengung)、俄亥俄的塔斯拉吉·辛格(Tasrunji Singh),為他們而言,各自的宗教信念已成了為環保所作的科學努力的驅動因素和指南。
「走出去」是座談會第二部分的主導標題,導引設定去踐行的一系列行為。普世博愛運動的若望·蒙代爾(John Mundell) 擁有一家環保諮詢公司。他介紹了和「地球立方體」(Earth Cube)相關的景觀項目。這個「地球立方體」的六個面分別為更新和保護健康環境提出了日常建議。他們還參觀了附近Esaurine聯邦保護區。
宗教和平議會執行委員阿隆·斯托弗(Aaron Stauffer)在結束時說:「這是多宗教合作與和平力量的見證。」正在完成生態博士學位的巴西人莉拉·萊雅娜(Lira Raiana)說:「我們已經體會到至少有兩件事是共通的,就是對地球的可持續性的濃厚興趣,及為照顧地球提供正確動機的宗教信仰。我們每一個人帶著自己的信念和個人想法而來,但現在,我們發現在許多共同目標上可以團結一致,保護地球及其居民。」
Feedback
Finally to hear about people dealing realistic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really interested in working together. This gives me hope, a commodity in short supply in our world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