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安蒂一起工作的還有薇薇安(Vivienne),23年前『語音學校』成立之初她就在此工作了;瑪利亞(Maria)在長期擔任教育部的職務後,現在正因自己的專業知識擔任校長一職;瑪麗琳(Marilyn) 兩年前才進入學校擔任教務主任。
瑪麗琳在英語教學方面有斐然的成績,為提升教學水準作出寶貴的貢獻。她密切跟進學生們的學業進展,並指導教職員工支持英語作為外語教學,取得進步。學校則以擁有一個由專業和獻身精神的教師所組成的團隊而自豪。
『語音學校』在1992年由一群年輕人成立,他們致力於親身加入盧嘉勒所創辦的經濟共融(Economy of Communion)計畫。這些年輕人中,有些現在已經是接待寄宿學生的『前輩』了。薇薇安任校長一職已有好幾年,現在仍參與行政管理工作,她回顧過去,說:「來『語音學校』之前,我已經開始了一家小企業,但我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使得我決定放棄,並發誓再也不想嘗試這樣的事情了。當我加入進來幫助『語音學校』,發現了一種由不同的靈感所推動的經濟活動。這樣,讓我改變了主意,直至今日,我全身心地促使這項計畫繼續發展。」

瑪麗琳解釋說:「我們的目的是給每一個學生個別的關注,所以每班的學生人數幾乎不會超過6人;偶然會達到最多8人。當然,這意味著我必須聘請更多的老師!學校也提供一對一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別需要。」這樣,師生關係變成教學方式,成為語言進步的關鍵,特別關注口語溝通技巧。『語音學校』的經驗延續到寄宿家庭裡,學生們不僅有機會在那裡練習英語,而且還能發現馬爾他文化,享受溫暖的家庭氛圍。建立關係是個優先事項,薇薇安解釋說:這是賦予學校身份的一個特權,「這裡沒有一個學生僅僅是一個數字;他們是朋友,我們和他們盡可能地分享一切,而他們也會和我們分享許許多多的東西。」這個在週五頒授證書典禮上,學生們結束課程後,向『團體』的其他人道別時尤為明顯。『團體』是學生們自發使用的一個詞語。教務主任為每一位即將離開的學生送上一句溫暖和鼓勵的話,而學生的臉上則顯露出成績所帶來的自豪感。受訪的學生講到學校所創造的家庭氣氛。卡麗娜(Karina)說:「我交了很多朋友,老師非常友好,他們真心地祝願我。」拉法拉(Raffaella)補充說:「我覺得我受到鼓勵,回去後找一份工作,因為其實在『語音學校』的老師比我還年輕;我也想全力以赴,就像她一樣。」『語音學校』按照共融經濟的價值及承諾,選擇聘請和培訓新的年輕成員加入到其團隊。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個個『自拍群』相繼出現,學校團體也在改變;新生受到熱烈歡迎,離校的人則有盛大的告別會。有時團體的圈子會擴大,因為到馬爾他度假的親戚也來加入學校的休閒活動。沙灘上的聊天會多半變成嚴肅的主題討論,如促成『語音學校』的共融經濟概念;或有關個人計畫的想法;或有關伴隨著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的話題等。大家頻繁交換位址和WhatsApp聯繫方式……友誼並未隨著英語課程的結束而終止!
最近,相信共融經濟理念的新成員應『語音學校』的邀請加入指導小組;其中有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顧問若望(John),他也是旅遊業專家。『語音學校』就期待新的發展!
阿努克·格萊文(Anouk Grevin)供稿
Source: Economy of Communion



